电视理论节目“破圈”的五个转向

文|邵晓晖 王永连 许建华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如何用“破圈”思维守正创新、提升传播力、释放引导力是主流媒体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以电视理论节目融合创新为视角,从内容、叙事、场景、用户、传播五个维度,对近年来电视理论节目生动“破圈”实践进行理性剖析和总结,探讨电视节目跨屏融合传播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电视理论节目;融合创新;破圈;路径

    技术引领媒体变革,随着5G、AI、VR、AR、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融合传播时代正加速到来,媒体内容生态与传播模式正不断重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尝试通过内容、形式、语态和传播手段等创新,主动顺应用户圈层化、社交化的潮流,主动融入更加年轻化、垂直细分的趣缘圈层,达成“破圈”“出圈”的传播效应。在近年来诸多“破圈”“出圈”的电视节目中,理论节目无疑是率先突围的代表。《平“语”近人》《思想的田野》《理响新时代》《社会主义“有点潮”》《这就是中国》《马克思是对的》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电视理论节目借助年轻人喜爱的各类流行元素,探索“有意思”的叙事与表达,借力新媒体传播手段实现更多元的受众解码,扩展理论内容的“有意义”空间,力求深入大众“朋友圈”,寻找传播的最大“公约数”,彰显着电视节目使命责任的新觉醒、理论宣传语态的新变革、理论传播方式的年轻态。

一、内容转向:从理论宣讲到圈层共情

    电视理论节目内容相对垂直、受众相对高端,以思想为内核输出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在全媒体时代,有条件也有必要“破”电视大屏端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的受众圈,“入”互联网“网生一代”的年轻用户圈,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拥抱新思想、点燃理论热。打造“网生一代”年轻用户喜爱的“有意思”“有意义”的极致内容,成为节目“破圈”的首要路径。

 (一)理论融入生活,激发受众共情

     受众共情是内容的审美基点。理论节目把抽象的理论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小见大,挖掘故事,调动情绪,以有温度的故事与受众共情启发受众思考,催化成更深刻的理性共情。如《理响新时代》第五季《从党章学党史》中的“草鞋书记”周永开,离休后把荒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几次摔倒被送入医院抢救,老百姓时刻惦记他,他的19根拐杖上都留下了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感人故事戳中受众情感,让受众看后有感动、有温暖、有启迪、有信仰。

(二)理论嫁接思政,激发青年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理论节目从贴近工作生活的细节切入,让内容打上兴趣的标签,下沉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圈,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抓住了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群体,理论节目实现“破圈”传播目标的就更进了一步。如《大家说理》联合天津多所高校思政名师共同备课,共同打造思政课联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怕尖锐,不怕敏感,激发学生提出心里的真问题、真困惑,在“硬碰硬”的交锋中带来笑声与掌声不断的电视思政课。

二、叙事转向: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叙事

    传播载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传播内容的变化,拥抱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重塑自己的文本生产和表达的模式。在新的传播语境下,理论节目通过关联社会热点的鲜活内容、“入乡随俗”的语言表达、极富时代感的形式元素,实现抽象思辨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连接,推动不同圈层的受众对思想的理解认同并二次传播。

(一)多语体融合,生动化呈现

    将原本抽象的语言转化成群众语言,注入小确幸、引入小看点,让理论“入乡随俗”。《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讲的是百姓故事,说的是通俗话语,讲解诙谐幽默,衍生出许多紧跟时代潮流的网络用语,如“这个时代超级燃”“这个民主很有范儿”“幸福就要稳稳的”等,让理论接地气、接网气、接人心。

融合个性化、碎片化、交互式网络语体,让理论与网民轻松对话。如《理响新时代》第五季《从党章学党史》将碎片化文本与个性化接龙融合,青年嘉宾讲3分钟党史故事,网友接龙1分钟讲党章与新思想感悟,再加上专家点评,形成微宣讲闭环。内容分则是短视频,合则是电视节目,叙事方式的融合重组,很好地兼顾了家庭收看与社交传播。

(二)多元素叠加,年轻化表达

    打破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寻求更契合圈层语境的年轻化表达,“理论+综艺”“理论+科技”等拼接和混搭甚至成为标配。《好好学习》中的游戏综艺、《马克思是对的》中的情景再现与手绘动画、《马克思靠谱》中的“动漫+小话剧+摇滚”、《社会主义“有点潮”》中的“全息+动画+脱口秀”、《好好学习》设置的“情景剧+趣味竞答”……这些多元叠加的叙事形态将理论之美、思想之美多层次、多形式地传递给受众,开辟出理论节目的潮表达与年轻态。

    紧密结合年轻人关注点,打造年轻态的叙事模式,将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给节目贴上“潮”的标签。如《社会主义“有点潮”》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脱口秀形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几大标志性事件为叙事线索,用“一座岛”“一本书”“一门炮”等具体意象把社会主义几百年的历史有机地衔接了起来[1]。

三、场景转向:从置身场外到沉浸其中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2]。场景是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总和,包括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理论节目运用VR、AR、XR、AI、3D等科技手段,使场景成为节目除内容、形式之外的另一核心要素,成为节目“破圈”的又一突破口。

(一)技术构建场景,增强沉浸感

    运用VR、AR、XR等科技手段呈现理论内容,营造沉浸式场景,将现场实景和虚拟幻景巧妙融合,制造视听奇观,使受众体验感大大增强。在《史话小康》中,同学们可以穿过卷轴置身于古代时空跟孔子对话;在《数说复兴》中,高铁开进教室搭载同学来一次随堂小测验;在《百年乐章》中,讲师弹奏的钢琴上演绎着十月革命的峥嵘景象;在《真理之光》中,《共产党宣言》封面上马克思开口说话;在《大道不孤》中,教室墙壁上会瞬间开满花朵;在《时代号角》中,同学们笔下的画作会动起来,再现抗疫、救灾的感人画面;在《选择》中, 老照片“复活”,现场嘉宾与历史人物进行“古今对话”。

(二)场景融入生活,建立代入感

    把理论节目演播室搬到生产生活现场,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生动场景,通过嘉宾的实地体验建立观众“代入感”。如《思想的田野》以“理论宣讲大篷车”为观察载体,把大篷车当成流动演播室,在城市街道与园区、在农村田间与地头,进行一次行进式走访拍摄,通过嘉宾的发现、深悟、阐释,让观众体会到理论不再是属于课堂里、大会上的严肃宣讲,而是发生在身边的生动实践,为理论节目提供了场景转化的实践范本。

    以故事为主体、以思想为主轴、以人物为主角,将节目内容与现实场景相融合,避免理论表达与节目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如《追赶超越谱新篇》将那些写在报告里、说在党课中、讲在会议里的理论,温暖地注释在小板凳上的茶叙里、农家坝子的拉话中和群众憨实又亲切的笑脸上,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让新思想新理论入脑入心。

四、用户转向:从文本解读到文本建构

    网络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主动搜索信息并参与内容议程设置的条件,影响并推动着内容文本的建构。受众投入到信息传播和内容生产成为“生产性受众”[3]。理论节目强化“生产性受众”的理念,有针对性的生产内容、优化传播,以达成受众优先选择,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内容的主创者与传播者,完成节目文本意义的再生产和再传播,在“生产—传播—再生产—再传播”的循环中,实现从受众到用户、从文本解读到文本建构的转向,有效推动了节目破圈。

(一)集体生产内容,激活用户力量

    与受众平等对话,众筹创意与话题,让受众反客为主成为理论节目内容的创意者。如《理响新时代》第四季《学习达人大会》联动不同圈层共建内容,从700多万网友中海选出15名学习达人,分别前往全国15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网红地“打卡”,寻找15名当地实践达人,并两两组队,围绕节目主题合作拍摄Vlog短视频。节目录制时他们继续组队带着自己的实践短视频和学习新收获走进演播厅,以轻辩论的方式二次诠释短视频,通过现场PK,决出“最强学习达人”。

    以线上流量赋能内容生产,将受众的网络表达直接嵌入节目生产流程。如《理响新时代》第三季《中国宣讲达人大会》在播出前3个月策划发起#我的中国红#我和我的祖国#新长征 我接过这一棒#等话题,面向全国网友征集短视频,收到25万余条投稿。在电视节目中,有关短视频的创作者向现场观众深情讲述其中的微故事,播出后再次引发网络热议,形成长尾传播效应。

(二)定制式制作,增强用户认同

    加强议程设置,通过网络征集理论话题,释疑解惑,增强理性认同。如《时代问答》摒弃传播主体设问,定制专门的网络话题征集环节,每期话题都公布到网络上征集网友提问,从提问中选取网友普遍关心的话题或存在的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权威解答,将受众需求和理论表达链接起来。

    聚焦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全程营造参与感,让用户亲身感受价值创造的过程。如《理响新时代》第六季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聚焦观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节目录制前,创新话题征集模式,与B站合作开设话题专栏,有奖征集网友话题,邀约UP主发布短视频,跨时空、跨圈层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节目录制时,嘉宾连线UP主直播间,回应网友最关注的话题,引导网友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五、传播转向:从线性传播到交互传播

    网络传播效果更多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用户感同身受,互动参与作为凝聚情感共识的基础成为内容“破圈”“出圈”的重要手段。电视理论节目积极拥抱新媒体,努力打造交叉覆盖、叠加传播的新格局,大屏端聚焦深度,社交平台引发圈层热议,短视频平台拉近受众距离,在互动参与中,让节目口碑成倍数增长,引发裂变式传播。

(一)变一次传播为矩阵式多次传播

    开号入驻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构建起全方位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制造全网传播声量。如《开卷有理》布局网端传播矩阵,除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外,还在“喜马拉雅”开辟主播号同步传播节目的声音版,建立线上名师课堂,与大屏端节目播出形成共振[4]。

    整合广电台内外媒体号优势资源,辐射主要新媒体平台,扩大理论节目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用户中的传播面。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充分依托浙江广电集团的“中国蓝融媒体中心”强化融合传播,发动浙江省百家地方电视台和地方新媒体联合造势,形成强劲的推广冲击波,引发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关注。 

(二)变单向传播为互动式社交传播

    开设网端音视频专区,汇聚理论内容和兴趣用户,形成理论传播场域,快速凝聚集体认同。如《一起学习》策划之初就以极光新闻客户端为载体,开展了“龙江百万党员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学习活动,并开设““一起学习”极光新闻学习专区,先后有百万党员上传诵读音频,许多网友更是在专区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创新互动玩法,吸引用户深度参与,让理论节目不仅好看更加好玩。如《理响新时代》第二季创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大思维”,引进年轻人喜爱的思维测试,创造性地将主要内容融入到测试思维的H5页面里,每期节目对应一个H5互动小游戏,帮助观众循序渐进地解思维、用思维。节目播出时,近50万观众通过电视扫码或者微信“摇一摇”进入H5页面,与电视中的选手同步闯关做思维测试、赢“思维红包”,在寓教于乐中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探寻理论自信的思维逻辑。

六、结 语

    在受众不断向网端迁徙、内容生产与传播成为系统工程的全媒体时代,节目的跨屏融合传播已是必然趋势。理论节目具备大众认可的思想认同与家国情怀,拥有主流价值破壁出圈的天然优势,通过年轻化叙事、融媒化传播、圈层化互动,可以实现与受众情感共鸣、思想共振,提升内容传播力、圈层连接力。理论节目内容转向、叙事转向、场景转向、用户转向、传播转向的生动“破圈”实践,为其他电视节目融合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参照的样本。

(本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资助。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唐 弋

参考文献:

[1]章正,卢义杰.“高冷”理论是如何“潮”起来的[N].中国青年报,2017-11-28(3).

[2]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

[3]孔令华,张敏.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一种受众研究的新思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03(7-1):49.

[4]庄恂.在云上种下春天[J].实践,2022(9):3.

porn sunny hd indiansexgate.mobi sexhyd vediosax hotmoza.tv indianlocalsex karnataka sexy lady kompoz2.com beena antony porn indian telugu sex videos pornindianhub.info hot busty milf videos hot sex on bed pakistanipornx.net short xxx sex videos
كرتون سكوبي دو سكس hdpornofilmler.biz سكس زو blue film chalu sexotube2.com video blue picture sexy xxx desi girl com porno-zona.com bazigar film sunny hot video freshpornclips.mobi tamil paly.com نسوان مصريه هايجه abdulaporno.com نيك قديم
read manga porn lushhentai.com shota hentai pics indianxxxvideo desixxxtube.info mmssex hetai bondage realhentai.net riko saikawa hentai ui hentai prohentai.net free anime pron desisexinthecity.com ztube.mobi nude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