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网络纪录片《石榴花开》创作研评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司司长隋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视听新媒体研究部副主任曹云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视听一处处长孙文涛、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文教处处长朱朝辉、芒果TV副总裁易柯明、《石榴花开》主创钟山团队、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纪录片网、《文艺报》、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会采访报道。会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主持。
与会部分领导嘉宾合影
芒果TV自制纪录片《石榴花开》,作为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网络纪录片献礼佳作、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重要讲话精神的影视艺术精品,自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这部创新反映民族团结主题、各族美好生活、质感百姓故事、深挚家国情怀的首季八集作品,将镜头对准在精准扶贫、戍边守疆、创业奋斗、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典型人物,以“东西南北中,祖国一家亲”“小家串大家,生活别样亲”的独特立意和个性风貌,映照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巨变,影响力凸显,感染力强烈,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芒果TV纪录片《石榴花开》创作研评会12月26日在京召开
独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聚焦少数民族,触摸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能在最微小的生活细节中看到最宏观的时代变化,更能让关注时代发展的人们更多认识、了解中国。《石榴花开》第一季用独特视角,重点聚焦苗族、独龙族、朝鲜族、畲族、塔吉克族、藏族、蒙古族这7个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司司长隋青用“时机好、主题好、拍摄好”三个“好”对节目进行了高度肯定,她表示:节目围绕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这条主线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的主题来展示,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现状,成功讲好了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了民族团结的故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司司长隋青
今年上线播出的网络原创纪录片共有152部,《石榴花开》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直接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视听一处处长孙文涛认为:《石榴花开》题材重要,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讲述的是少数民族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奋斗幸福、齐奔小康、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致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新时代重要思想和精神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阐释。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视听一处处长孙文涛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强烈的情感纽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黑特指出:节目突出对生活中人的情感呈现和认知,让观众看到以夫妻情感,以父子、母女、师生的深厚情谊串联故事,形成关系纽带,叙述新时代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看到了各个民族的共同欢喜、共同分忧、共同情愫、共同责任心和共同生活态度,凝结为团结奋进、积极乐观的“石榴籽”精神文化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黑特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认为,《石榴花开》用镜头打开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这部纪录片用入乎其内的姿态,微观体察人物的叙述视角,用出乎其外的主流价值观鸟瞰,用高科技拍摄的宏观视野,用温暖丰沛的情感语言为我们多民族发展的中华文化画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使用了一种主体的、自我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地沉淀了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高小立认为,《石榴花开》既有专题片的知识性,又有有纪录片的真实性,还有剧情片的故事性。同时由节目发想,她提出了对该节目新的期待:“《石榴花开》没有用宣教的口吻讲故事,而是用真情实感、用爱、用文化感染力来讲故事,它是容易‘走出去’、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潜力大片。”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高小立
融合创新升级主旋律表达:生动刻画各民族团结奋进新图景
《石榴花开》一改纪录片稍显厚重的基调,探寻轻快、时尚的叙述风格,以各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为主线串联故事情节,融“小家”圆满与“大家”团结于一体,生动地呼应了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映射到百姓平凡的生活轨迹之中,让个人成长与观众形成共情,合奏出时代凯歌。
节目中互动的成分非常多,开播前率先发布的特别短视频中就尝试了一次炫酷融合,齐聚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身着民族服饰,一同唱响经典歌曲《娃哈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史安斌认为,《石榴花开》选取不是俯视的视角,更多是平视的视角,这在少数民族题材中,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电视剧,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平等、参与、沟通”的互联网思维贯彻到传播中,片子带有非常强烈的沟通意识,互联网思维如何具体体现到未来二季的创作中去,值得创作团队思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史安斌
《石榴花开》在创作手法上也有着很多的尝试,集情境记录、网络直播和现在最流行的Vlog日记为创意表达于一身,带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还推出了去往56个民族的聚居地,收集洋溢着青春的各族年轻人对于祖国祝福的特别节目,让观众能够在最短时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风情与风貌,体现了新时代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朝气蓬勃。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认为,《石榴花开》首先是一部生动展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纪录片,二是一幅生动的少数民族风情画卷,三是一次成功的纪录片融合传播实践。节目在全网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传播成果,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一播了之的单一传播路径。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
节目选取的典型人物极具特色,他们都是脱贫攻坚、民族融合、戍边守疆、发展民族文化、守护青山绿水等战线上作出贡献的同胞。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坦言节目中的《雪域天空下》看了两遍,印象深刻,两个非常典型化的藏族人物,拉萨市里的快乐面包师巴桑次仁以及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派镇吞白村的农庄的发起人德吉旺姆,非常有特点。他认为:《石榴花开》具有小切口、大主题,人物鲜活、有血有肉,故事典型,涉猎广泛,人物有对话交流,五个方面特点,非常值得提倡。
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
节目每期选取3个以上典型人物故事为依托,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各有不同,无论是苗族的网红歌手吴廷翠,还是利用网络直播传播蒙古族美食的乌音嘎……如何找到他们不同背后的共通之处,《石榴花开》制片人、总导演钟山现场分享了很多创作思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定有一种精神是各民族同胞所共同追求,一定有一种生活是各民族共同向往的,《石榴花开》团队创作之初就在思考探索、最终定下记录这种“家园、发展”的共性。
芒果TV《石榴花开》制片人、总导演钟山
芒果TV内容深度布局:进一步拓展纪实作品时代价值
纪录片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记录时代发展、预见未来的功能。尤其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主旋律纪录片更被赋予了更多时代价值。近年来,作为血液中流淌着主流价值观基因的芒果TV在纪录片层面也进行了长足的探索,先后上线了《我的青春在丝路》《我爱你,中国》《不负青春不负村》《可爱的中国》《功夫学徒》等新视角、新表达的纪实节目,不断丰富着内容板块的布局。
《石榴花开》以主旋律题材为根基,用新视角、新方式来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蓄势聚能,更好的传递着青春向上的力量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芒果TV副总裁易柯明在会上匠心独运用“两个水果的关系——芒果文化+石榴精神”生动风趣的解读着平台与节目内核,他指出:芒果TV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新主流节目、新主流传播集中蓄势;也像紧抱着的石榴籽一般,凝结来自官方、生活、文化、制作各类主流力量联合来事;还把国庆的喜庆日子,表达流露对祖国深情,通过“东西南北中,祖国一家亲”“小家串大家,生活别样亲”,做到主流制造,成功说事;更通过主流媒体的融播支持,对青春担当人群的有效传播,借社交平台做宽社会化传播等方式,不断加深主流影响,持续造势;最后加强基层夯实、故事写实、人物切实的手段,感染前端受众、后端制造者,不断深化主流价值,精品叙事。易柯明指出,主流新节目、主流新传播,已经在芒果TV初成气候,为新型主流网络媒体的价值站位找到了文化基石。
芒果TV 副总裁易柯明
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优质纪实节目的持续出品,其深处缓缓流淌的爱国情愫与情怀一脉相承,充分激荡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也印证了芒果TV平台的实力。我们也更期待,芒果TV为用户输送更多高格调、有温度的优质内容。
据悉,《石榴花开》截至目前在芒果TV全平台点击量已突破5400万,微指数峰值达8400,新浪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第一季收官后,第二季节目正在紧锣密鼓策划与前期调研工作,将关注各民族在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涌现的典型故事,节目预计在明年十月播出,争取更大的融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