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已经20多年了,曾参与主持、制作过无数节目,但在东方卫视主持并制作的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最震撼的。我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职业能力的挑战和锤炼,更是一次家国意识的洗礼、一次人民情怀的培育。
“优秀的节目要像牙医,敲击到时代的痛点。”2019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关键战役的决胜之年。在这样一场国家行动中,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记录新时代、营造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2018年2月,东方卫视在全国率先推出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积极探索电视创作如何与“扶贫攻坚”这一国家重点战略有效结合的方式和方法,率先交出了一份电视答卷。
两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完成了四季节目的拍摄制作播出。去年10月初,《我们在行动》喜获国家级殊荣“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它代表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东方卫视脱贫宣传模式、方法以及工作创新的肯定与褒奖。
总局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指出“《我们在行动》为电视扶贫类节目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和引导,在精神层面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还点赞了节目“不要真人秀而要真人做”的理念。
这些关爱和鼓励,让我们觉得格外温暖,也浑身充满了力量。
接下来,我将汇报三点体会。
一、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就是我们的重大选题
很多人都会问,我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档公益纪实节目的,我觉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先说“天时”。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们国家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真贫,真脱贫”。这项国家战略给了媒体人最好的创作动力、创作源泉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再说“地利”。东方卫视一直把“社会责任,媒体担当、价值引领”作为平台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行动》是东方卫视对“精准扶贫”这一时代命题率先交出的电视答卷。而且,我们背靠的城市上海,又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排头兵”,所以,这是义不容辞的城市使命。
最后说“人和”。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国家扶贫办,上海市交流合作办,各级地方政府、各级领导,以及各大企业、组织和机构的鼎力支持。我和我的团队说,我们能够遇见《我们在行动》是我们的荣幸,做好它是我们的荣耀。作位一个媒体人,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能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深度参与的节目,是何等的幸运。上海广播电视台举集团之力,东方卫视整合各项资源,团队全力出击,才有了今天的这档节目。
从节目立意到具体实施,我们没有把《我们在行动》当成硬着头皮上的“命题作文”,而是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聚合各方的能量,真正把“公益”两个字沉了下去,开创了产业扶贫的电视实践。
过去,政策解读类、思想宣传类节目多数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在行动》将纪实形态和真人秀做了有机结合,让娱乐和公益对接,进而把国家的宏观政策、伟大实践“翻译”地很接地气。
二、《我们在行动》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个媒体工程
做这档节目什么最高兴?答案是: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
因为《我们在行动》,我和我的同事们把自己磨炼成了产品经理、营销总监、创意达人。每到一处,我们都帮扶当地一次次搭建起健康的“产业扶贫造血工程”。
比如在广西地灵村。我们到达前,村里的特色农作物红糯米已经连续两年滞销,再卖不出去,农民们来年将不得不改种其他农作物,而如果几年不种红糯米,种子都有可能失传,当地的老支书疾呼:“红糯种子不能丢!”
我们在踩点时,就发现这种红糯米结合了糙米和糯米的口感,营养高、纯有机,城市百姓会喜欢。果然,因为我们的推介,节目拍摄时的订货会就将滞销的10万斤红糯米销售一空,电商平台还有源源不断的预售订单。不久前,我刚刚联系了地灵村的支书,得知村里已经扩大了红糯米的种植面积,目前村里85%的耕地用来种植红糯,农民每亩增收800-1000元,今年的40万斤收成正逐步面向市场。
这是一个国家重点贫困村,700户的村子贫困户有200多户,他们的脱贫压力非常大,《我们在行动》让村里看到了早日脱贫的希望。
在陕西刘卓村,《我们在行动》指导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把手工挂面作为了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可以优先加盟,专业团队为他们做好品控、管理、物流以及品牌包装营销。以前,塑料袋一包、基本卖不出价钱的手工面,如今在市场上成了高大上的品牌,名叫“爷爷的面”。
云南的诺玛飞鸡,是一种会飞的高原土鸡,之前它只能卖到县城,因为没有屠宰,不能冷链配送,我们为他们联系了周边的屠宰场及冷链配送,又把这款产品纳入了上海蔬菜集团的“云品入沪”工程。如今,上海百姓的餐桌上就可以品尝到这特色美味的土鸡。
每一站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把原生态的农产品送到城市的餐桌,这背后需要搭建一系列的链条,贫困山区的村民做不了的我们来,我们希望做的不仅是宣传报道,还要做“连接”和“整合”的工作。
每当看到节目所转化出来的巨大购买力和凝聚力时,我们发自肺腑觉得,这是一档只有主流媒体才能完成的节目。它之所以可以搭建庞大的媒体工程、促成有序的公益生态——根源就在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它高度彰显了主流媒体在当下的时代价值,更鼓舞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三、不要真人秀,而要真人做
两年时间,四季节目,我们携手68位公益大使,一共到达了13个省自治区的23个贫困县,辗转70个村落,行程超过30万公里,累计销售产品8亿。
这一年来,当我们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辽阔的大地,尤其是那些贫瘠的土地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真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扶贫工作会议说所说的那一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落实好重大国家战略宣传、助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一种真诚的、朴实的创作理念,坚决摒弃作秀、追星、炒作等不良倾向。
1、明星嘉宾零片酬的创举
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当整个影视行业都在为明星“高片酬”头疼的时候,我们率先实现了“明星零片酬”。
当时,SMG台领导给我下达了个硬命令——既然是公益节目,明星得是零片酬。当时,演员的片酬行情和现在很不一样,一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发出邀请,更重要的是,当明星们看到这是一档绝不作秀、真心实意、效果显著的公益扶贫行动时,都表示这是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好机会,“不给钱,我们也一定要来!”
通过《我们在行动》我们发现,大量文艺工作者是有回馈大众及社会的自觉和意愿的,关键在于节目可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传递何种意义。
2、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很多人问我,去最贫穷的农村拍节目,苦不苦?我的回答是,刚开始拍第一季时,真的觉得苦,现在不觉得,习惯了。
从一线城市到贫困山区,最不适应的无外乎睡觉、上厕所和洗澡。经过第一季的培训,我们基本克服了这些问题,不就是睡觉的房子透风嘛,我们人手一个睡袋,不就是上旱厕味道大一点嘛,不就是不能好好洗澡、洗头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云南录制时,我们150多个人,村里只能提供80个小学宿舍的床位。在零下的气温里,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挤进了室外搭建的军用帐篷。
以往,除了从事纪录片部分新闻拍摄的团队有机会扎根农村之外,绝大多数制作综艺节目的同行,录制地点都在舞台、在城市,甚至在国外,即使到农村,也在山清水秀、舒适宜人的地方,《我们在行动》让我们豁然发现了创作天地的广阔——深入贫困山区,竟然有那么动人的身影、火热的事业、平凡的力量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歌颂、去传播。艰苦的条件,更是历练了团队的专业能力、个人意志,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节目录制现场,我们经常泪流满面,为那些坚强的老人、乐观的孩子,还有愿意为了家乡建设坚守的年轻人,为脱贫攻坚付出了热情和心血的干部们。
有位身患侏儒症的妈妈,身高不过一米三左右,老伴是位残疾人,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她带着我参观家里的猪圈,并笑着说:“我靠养猪,养出了两个大学生!”两个女儿,一个今年毕业了,一个还在就读。
在陕西刘卓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挂面,但几乎都不做了,因为又辛苦又不挣钱,张鹏翔大哥依然在做。问他为什么,他说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他再不做就失传了,他做挂面是“尽孝”。
在河北一个空心村拍摄时,我们纪录了“一校、一师、一生”的坚守。这里的马校长说,只要有一个学生在,就有他马斌在。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这唯一的学生从没见过有护旗手、有出旗仪式、有国旗下讲话的完整仪式,我们为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此外,我们还拍摄了“不完整的全家福”,希望能感动年轻人回归家乡建设新农村,这也成为两季以来被无数网友热议的焦点。
和繁华的城市相比,《我们在行动》走过的乡村略显沧桑、衰老和贫瘠,却同样不失勇气与信念、奋斗与乐观。我们用镜头纪录了许多生活的强者,他们在传递人性的伟大与暖光之余,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总是说,这是我20多年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档节目,我很珍惜与它相伴的日子,通过我们的努力,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些个体的命运、带去了整个村甚至整个县的变化,这是身为媒体人的最大幸福。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给我这个机会,在此介绍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文艺创新,拿出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热情,不断展示我们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会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