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江苏卫视的张炀,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分享江苏卫视正在播出的大型场景式读书栏目《一本好书》,这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和江苏卫视联合制作的。目前第二季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它在创新中诞生,并在去年荣获了“创新创优栏目”称号,今年又在创优中不断创新,呈现了一季有口碑的好节目。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认识一下这个节目。
【总体介绍短片】
节目的每一期分为三个环节:背景介绍、现场表演、嘉宾解读。背景介绍是画外音导读概述,第一现场由演员表演,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将三个片段串联起来呈现出书的一个局部。每本书刻意地只精选局部章节,这能够引导观众自发地沉入到遐想之中,达到吸引观众去寻找并阅读原著的目的。第二现场则是主持人和嘉宾以专业的角度围绕舞台剧表演的情节进行解读。第一现场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嘉宾的交谈与点评将晦涩的概念简单化,在解读相关背景的同时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个现场的交叉呈现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动眼到动脑的迅速切换。
《一本好书》就是这样一个节目,是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节目,它就像一股清流在中国屏幕上,让人看后每每心生敬畏,你会产生对阅读的向往,对那种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品读生活的向往。这或许和当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有着些许联系。总导演关正文曾说过,节目组最初被一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在某个节目录制现场,主创曾进行一次关于阅读的随机调研,结果十分惊人。在场的600位大学生观众,仅5人读过科幻小说《三体》,《时间简史》甚至无人看过。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的问题却变成了一千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读过《哈姆雷特》。以读书为业的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已经工作了的人们呢?特别是当碎片式的咀嚼二手信息成为常态,当名著、小说都靠15分钟内有人给你讲完的快餐“听书”成为我们阅读的新型渠道,亲身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复古”和“奢侈”的做法。可是,难道这些可以值得一生来追寻的好书,不应该来好好地亲身读一读吗?我们看到观众反馈最多的话就是:看完这个节目马上去读这本书。还有的说:也许你把书读完了,但是未必读懂了,这个节目可以看看。能够触发观众对读书的觉醒,就体现了文化节目的力量。这是节目组与联合出品方的创作初心,也是江苏卫视坚持“小大正”创作理念的初心。
一、凭什么一个阅读节目能赚到好口碑、进入第二季?
以往的阅读类节目都比较偏静态,而《一本好书》的表现形式完全是动态的,是用“一出好戏”的方式揭秘一本本名著。第二季节目开播后,豆瓣评分开分9.5,播出八期后,评分稳定在9.3。豆瓣的评分是观众的最直接反馈。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好书“试衣间”,或者说给你把书“立体”起来,让你不由自主地要去启动阅读这个“自我修行”的过程,给自己“降噪”、给自己“疗伤”,真正让心灵滋养、摆脱无谓焦虑,这是填鸭多少知识所无法替代的。我们不敢说对推动全民阅读做出了多大贡献,但是有一些数据可以看到一点变化。我们先回顾一下第一季的成绩。第一季的书单是这样的:《月亮与六便士》《万历十五年》《三体》《人类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查令十字街84号》《未来简史》《无人生还》《暗算》《尘埃落定》《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季节目播出期间,统计腾讯视频弹幕,“看了节目我真的想去读这本书了”成为高频率评论,节目播出期间,京东双十一小说类销售小说类TOP3节目推荐书籍占前两名,直接拉动国内图书售卖。根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统计报道,节目对图书市场的影响是明显而巨大的:播出当月,第一期节目的《月亮与六便士》共有两个版本进入网店虚构类榜单;第三期节目的“《三体》三部曲”在网店分列第二至四名,在零售榜单排名也明显提升,排在第三至五名;第四期节目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在当月非虚构榜的排名也上升了12个名次。节目收官之后,根据图书调查、研究、咨询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月亮与六便士》在《一本好书》播出期间销量相对2018年同期增长322.56%,增长16.65万册;《万历十五年》较同期增长138.82%,增长5.92万册;《尘埃落定》较同期增长434.43%,增长1.45万册,其他推荐书籍也有大幅度的销量拉动。我们就不说收视了,因为买书已经是看完节目后的再消费行为了,已经足以说明了节目的达到率、收看效果和影响力了。
二、《一本好书》第二季 有什么看点
说说第二季。我们一般以全球各大图书馆、高校的推荐书目为主,然后偏重最近四五十年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积极效果的图书,特别注重“经典”和“当下”的联系,让书里的人物“活”起来,让“书籍”与观众对话,引发观众思考。在总局监听监看专门就《一本好书》第二季首期《红岩》进行了点评,这集以“信仰”为主题,演员既是表演剧中人物,又跳出人物与年轻的观众对话,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冲击。一起来一下这个片段。
【播放首期《红岩》片段】
第二季里我们还是很高兴地能看到观众在互联网上的热议。第二季的书单是这样的:《红岩》《骆驼祥子》《红字》《汤姆索亚历险记》《头号书迷》《怪诞行为学》《悲惨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简爱》。首期《红岩》播出不仅树立起了丰碑,更是竖起了一面镜子,让观众明白了对任何时代的个人而言,都有高于物质利益的生命价值,都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更高追求,成不成英雄并不是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考量,心中有正确的标尺才最重要;《骆驼祥子》让不少奋斗在一线城市的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引发了无数观众对个人局限和道德自律的反省;《汤姆·索亚》中还原“差生”、“坏孩子”汤姆的传奇经历,吸引了不少家长与孩子的观看,激发观众对“好”孩子、“坏”孩子的讨论;《头号书迷》通过粉丝与偶像中控制与反控制的细腻呈现,揭示亲密关系的本质,即“最爱你的人伤你最深”,引发网友对情侣、粉丝偶像、亲子、甚至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共鸣与反思;《怪诞行为学》通过脱口秀的方式将书本的精髓幽默呈现,揭示了一条条人类容易上当的套路,激发大众认识自己的不完美与非理性之处,在双11的当天引发网友对非理性购物的反思;《悲惨世界》引发网友对于法律正义和伦理正义的激烈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则引发网友对于爱情真相、爱情和金钱关系的探寻。
相对而言,戏剧化的舞台呈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也是视频节目的天然长处,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影视剧改编,我们不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立价值的戏剧,我们只希望让大家换一种方式看到原著。希望激发大家去读原著的兴趣而不是代替人读书,所以每本书都只限定演绎其中的一部分,并在节目进行中反复提示,只要你现在已经有了阅读原著的兴趣,就应该马上离开节目去看书,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演绎,都无法全面表现书中的精彩。
三、经验分享:挑战不可能,是每个节目成功的共同经验
大家都是业内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节目制作起来“不容易”,有谁知道这样一期节目要拍几天呢?答案只有两天。两次拍摄。完成这样一期节目要冲过这样几道“关”。第一关难在剧本改编,选好书目,选取该书的哪一部分、进行怎样的改编。第二关表演难。这里既需要演员有影视化的表演部分,更需要一气呵成的话剧功底。第三关拍摄难,在仅有两天拍摄周期里,一天抓细节特写,另外一天是话剧式的带观众表演,排练尚且紧张,拍摄就更不容出错。还有很多细节点,比如点评角度、一些特别书目的表达方式等等,众多难点,一一克服,才有这一本好书、一出好戏、一锅老汤。
就表演这个角度来说,很多观众的注意力也是在演员的演技上的,《一本好书》请来了众多业务能力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拿着做公益的片酬,却干着其他演播厅类节目3-4倍强度的工作。一般话剧要排练20天。一集电视剧如果AB两组,也要四天。因此,必须两天拍下来,而且还要给观众演。比如说大家熟悉的演员王劲松,拍《万历十五年》时,王劲松听说演万历,觉着没问题;后来又说演老年万历,也没问题;拿到脚本,发现是个已经在地宫里的万历,起床跟几百年后的年轻人讲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仔细设计一番后,王劲松提醒导演说,“咱们的造型、表演都不要夸张,别装神弄鬼的让观众分心。”所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家和全体演员完成了所有各期连贯的现场演出。在第二季里王劲松出演了《悲惨世界》,一人饰两角,一个小时的话剧换三次造型,不断地刷新着演员自己,这个超越自我来自于演员的能力和努力,以及整个团队的配合。当然,也有多位演员都非常喜欢这个节目,第二季仍旧出演《一本好书》,《一本好书》也吸引了更多表演艺术家加盟。
综上,是我们对《一本好书》制作方面的经验分享,有观众说“只有《一本好书》才能超越《一本好书》”,我们相信这个品牌会一直持续下去,带给观众更多有营养、有启发、有亮光的感受,节目也一定会不断超越自我,因为好书精彩不断、生活充满启迪,值得我们永远关注和回味。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