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网络微短剧《请回答1937》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4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深入探讨了微短剧如何以青春化语态承载厚重历史、以创新形态实现社会价值与艺术品质的统一等相关议题。
题材破壁:微短剧成为主流价值传播的“轻骑兵”
《请回答1937》由爱奇艺、上海福得文化、硕风文旅联合出品,于2025年8月30日在爱奇艺独家上线,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该微短剧巧妙运用“手机穿越”的设定,构建了一场2025年女大学生与1937年上海青年之间跨越88年的时空对话,实现了“小切口”与“大历史”的有机衔接。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游海洋指出,这部微短剧坚持以高品质对标微体量,坚守“上海出品”的匠心标准。剧中场景精细复原了海派风格,视听语言上运用差异化影调巧妙区分时空,制作精良,体现了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也印证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创作者要不满足于“短平快”流量逻辑,要坚定推动文艺创新的决心。
品质标杆:“上海出品”以长剧匠心重塑微短剧美学
研讨会高度肯定了该剧在制作上的精品化追求。爱奇艺微剧中心总经理孙晨阳表示,在支持创新和弘扬正能量的道路上,爱奇艺始终秉持着平台的责任,加大在现实主义题材和历史人文题材的剧本扶持力度,鼓励创作团队大胆探索,《请回答1937》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成果。它以青春视角融合历史叙事,用双时空的设定传递了民族的记忆,没有说教却让历史活了起来;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民族记忆自然流淌,让主流题材新了起来。
出品方代表、上海福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饶俊分享了从长剧转型微短剧的思考:“我们希望将长剧的创作经验、叙事技法和制作标准代入微短剧,因为短剧不再是‘低成本’的代名词,而是高水准制作的可能。”这种以“微体量”对标“精制作”的理念,使得该剧在场景复原、视听语言上呈现出电影级的质感。

产业赋能:“影视+文旅”融合树立行业新范式
上海硕风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丽君坦言,最初选择以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来演绎海派文化、讲述上海张园的故事,内心曾存有一份疑虑。但剧集播出后引发的热烈讨论与打卡潮,无疑为这一创新尝试提供了最有力的市场验证,也让她对“文旅+微短剧”的融合路径充满了信心。上海硕风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中心总监蔡梦娣表示,剧中出现的诸多地标性建筑已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这充分证明优质内容能够有效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魅力。
专家点评:从“流量快消”到“价值沉淀”的必由之路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院长吴曼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等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李京盛认为,《请回答1937》不是轻体量的,它表达的是厚重的民族抗战主题,是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担当意识的觉醒,是两代年轻人的时空对话,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跟现实感;王兆楠则指出,未来的微短剧创作要跳脱出题材同质化、内容空心化的怪圈,敢于寻找与时代重大命题的连接点;周蓉则强调,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请回答1937》,有一大批优秀主旋律的微短剧作品赢得了好口碑、大声量,印证了“微短剧+主旋律”这条路径的可行性;吴曼芳则盛赞,该微短剧以双线并行的结构,将2025年当代上海与1937年战斗时的上海交织,用小爱承载大爱,传颂抗战时期无名英雄的家国情怀;何天平进一步阐述,这部微短剧推动了行业完成从流量消耗品到价值建构者的角色转变,证明了其有能力从“新势力”成长为“强载体”。

最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易凯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该剧是微短剧题材拓展与品质升级的重要标志,展现了上海作为文艺创作高地的创新活力。他呼吁行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推动微短剧走向持续繁荣。
《请回答1937》的探索证明,当创作饱含情怀、迸发巧思,微短剧这一新兴形态亦能够承载时代回响,成为记录历史、滋养心灵、赋能产业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