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湖北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动画片《灵笼》第二季研讨会成功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围绕《灵笼》第二季的艺术创新、文化表达、产业生态与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国产动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与使命担当。

图注:《灵笼》第二季研讨会在京圆满举办
时代回响,于文化战略沃土中培育精品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题材拓展、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灵笼》第二季作为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科幻动画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动画的创作水准与文化自觉。其成功离不开国家持续优化的文化政策环境,取得的优异成果也鼓励了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动画项目涌现,推动中国动画从“高原”迈向“高峰”。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红艳在致辞中指出,《灵笼》作为从位于武汉的中国光谷基地走出的精品作品,不仅入选广电总局2024-2025年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工程,还被列为湖北省广播电视局2025年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重点项目。作品成功得益于三个因素:题材选择彰显科幻魅力,构建出具有张力的文明对照体系;以传统文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传统乐器、中医技法、武术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剧情;创作团队秉持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个画面,营造出震撼的视听体验。她强调,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将持续优化创作扶持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优秀作品国际传播。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党委书记、秘书长易凯指出,《灵笼》打破了“动画只是给小孩看”的刻板印象,为国产动画树立了新的标杆。作品在B站播出时引发观众热烈互动,弹幕密集度充分体现了其受欢迎程度。他强调,作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种良性发展模式为行业持续创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他表示湖北省广播电视局为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给予了创作团队培育和扶持,这种沉下心来、七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正是当前动画行业最需要的工匠精神。
匠心独运,在创作坚守中定义国漫新高度
《灵笼》第二季所呈现出的优良制作品质与深邃的世界观,源于从创作团队到播出平台,对艺术品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从宏大场景的细腻渲染,到人物性格的深刻雕琢,再到平台的多维赋能,这部作品才能在技术与艺术层面不断突破,为国漫树立起新的标杆。

图注:哔哩哔哩副总裁张圣晏
研讨会上,哔哩哔哩副总裁张圣晏分享了B站作为平台方对《灵笼》系列的长期支持与生态赋能。他介绍,《灵笼》第二季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5亿,系列追番人数达1140万,全网曝光量超150亿,豆瓣评分高达8.9分。他强调,B站独特的PUGV生态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创作土壤,超过1.7万个二创视频、1万余名UP主的深度参与,共同构筑了《灵笼》IP的文化影响力。张圣晏表示,B站将持续加大对国创动画的投入,推动中国动画向“Made for Global”升级。

图注:艺画开天创始人兼董事长、《灵笼》项目文学策划阮瑞
在主创代表发言环节,艺画开天创始人兼董事长、《灵笼》项目文学策划阮瑞从创作初心、文化根脉与国际视野三个维度阐述了《灵笼》的创作理念。他回顾了自己从动画观众到创作者的转变历程,指出《灵笼》的诞生源于对中国科幻动画空白地带的探索与坚守。他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东方哲思与末世伦理的融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实践。在出海方面,阮瑞特别提到,国家“千帆出海”行动计划为《灵笼》等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中国故事能够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图注: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导演董相博
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导演董相博以“创作中的真情,自有千钧之力”为主题,分享了第二季在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上的突破。他表示,团队始终坚持以真实情感为内核,通过塑造有弱点、会挣扎的角色,让他们的勇敢与坚守更具感染力。他特别提及第十二集片尾文字的反复打磨,指出其传递的是对生命意义与创作态度的深刻思考。董相博动情地表示:“《灵笼》是我们会坚持做一辈子的作品,希望它能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精神印记。”

图注:艺画开天副总裁、《灵笼》项目市场营销总监吴林凡
艺画开天副总裁、《灵笼》项目市场营销总监吴林凡从IP生态构建与商业化实践角度出发,指出《灵笼》已从一部动画作品成长为“可与观众共同成长的世界”。他介绍了第二季在B站创下的39万同时在线纪录、IMDb 9.3的高分评价,以及动态漫画、实体书、品牌联名等多元化开发成果。吴林凡强调,健康的商业生态反哺内容创作,形成良性循环。他特别感谢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在剧本打磨阶段提供的文化指导,使作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中找到坚实的精神支点。

图注:《灵笼》编剧汪晨微
《灵笼》编剧汪晨微分享了创作团队构建科幻世界观的创新理念。团队突破传统叙事范式,从中医经络、传统武术、道家哲学等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将故事中的“生命源质”设定为信息、能量与数据的集合体,构建出独具东方特色的能力体系。创作过程中,团队与科研机构深入交流,将科幻设定与前沿科学相印证,确保作品既扎根文化传统,又具备科学前瞻性。同时,通过主角的身份探寻与文明形态对比,作品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性价值,传递出“勇气孕育希望”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未来图景,以共鸣与思辨共绘产业新篇
研讨会上,多位学者与评论家从学术、产业与美学角度对《灵笼》第二季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灵笼》在中国动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他认为,作品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高度,自觉践行“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品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以及“长期主义”的创作态度,展现了中国动画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定步伐,为国产动画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图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以“破壁、土壤、远航”三个关键词概括了作品的突破性意义。她指出,《灵笼》第二季在叙事格局、主题内涵和技术实现上实现了对传统动画剧集的跨越,不仅打破了国漫类型题材的壁垒,将东方哲学与科幻类型创造性融合,更突破了国产3D动画技术的边界。她特别强调,作品以西方熟悉的末世科幻为叙事外壳,包裹东方特有的生命与价值内核,构建出跨文化共鸣基点,为国产动画出海提供了全新思路。

图注: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指出,作品在极端环境下对人性的深刻刻画,以及对集体主义与个体命运的辩证思考,体现了中国动画在叙事深度上的显著提升。他认为,《灵笼》第二季在叙事层面独具匠心,通过末日景象的铺陈、人物命运的刻画以及情感内核的构建,成功摆脱了“重画面轻叙事”的倾向,展现出完整而独特的戏剧性。

图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徐铮则肯定了《灵笼》在制作技术上的突破,认为其代表了国产3D动画的技术水准。他指出,作品实现了毛孔级角色建模、高精度渲染和生动的表演细节,每一帧都在挑战技术极限。同时,她特别赞赏创作团队将中医哲学转化为科幻逻辑的创新实践,如将针灸、拔罐、经络等传统元素转化为独特的科幻设定,构建出具有东方特色的硬科幻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石强调,作品的成功体现了“工业化”与“匠心”的完美结合。他认为,《灵笼》第二季不仅通过自动化流程、多软件协同和AI技术应用展现了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更以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彰显了匠心精神。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科幻设定深度融合,从简单的符号套用升华为形神兼备的文化表达,为国产动画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

图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石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认为《灵笼》的成功在于其构建了“时空新意、力美兼具、情思交融”的完整体系。他指出,作品在时间维度上贯通历史与未来,在空间建构上保持严谨逻辑;在力与美的平衡中,既呈现震撼的视觉冲击,又蕴含深厚的中式美学;在情与思的交融中,通过人物命运引发深刻哲学思考。

图注: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
同时,观众代表、哔哩哔哩知名博主“天师道的白山正”(白胤廷)从一名深度观众与二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他与《灵笼》结缘的心路历程。他指出,《灵笼》以其独特的东方科幻美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宏大的世界观,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生存、身份与文明议题的重要媒介。《灵笼》充分运用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于外,成为文化出海的载体,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于内,引导青少年观众在精彩故事中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多元世界文明并激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他表示,《灵笼》不仅是一部动画,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激励着像他一样的年轻创作者投身于国创内容的解读与传播中。

图注:观众代表、哔哩哔哩知名博主“天师道的白山正”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对《灵笼》第二季艺术成就与社会价值的集中肯定,也是对中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的集体展望。在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灵笼》系列动画以其独特的东方科幻叙事、精湛的制作品质与深远的国际影响,彰显了国产动画的无限潜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唯有坚守文化根脉、坚持创新驱动、坚定国际视野,中国动画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持续发声,真正实现“走出去”。《灵笼》的探索与实践,正为中国动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可供参考的标杆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