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纪录片《我们的故宫》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园园主持。

会上,新华社记者、《我们的故宫》策划人张扬以视频和书面方式分享了创作经历。她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成就不仅是过去完成时,更是现在进行时。这部作品以新闻人的视角和纪实访谈的形式,聚焦故宫人的故事,聚焦故宫和观众的连接,深度对话故宫研究人员、文物修复师、数字化团队等,探寻故宫博物院何以成为“我们的故宫”,是一份致敬故宫建院百年的献礼之作。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我们的故宫》监制朱乐贤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他表示,作品试图用镜头记录的是一份与时代共振的精神。故宫从“皇家宫殿”到“人民博物馆”的转变,不仅是空间上的开放,更是精神重建的象征,而《我们的故宫》既是一次影像的回望,也是一次精神的对话。
主创代表,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制片人、《我们的故宫》制片人宋晓晓分享了创作经历。她表示,主创团队创作伊始的核心目标是“破壁”,希望能够以访谈的形式,通过有交流、有互动的内容,让故宫人和观众连接在一起,共同学习故宫建院以来的大事小情,让作品以真实鲜活的姿态走向屏幕,给予当下观众全新的体验。新华社记者,《我们的故宫》内容总监麦凌寒分享了主创团队的创作思考。她表示,作品的创作历程也是“一路解题”的过程,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凸显时代性和新闻性,引导观众思考故宫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张延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传媒1号》主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教育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浅度等专家认为,《我们的故宫》通过纪实加访谈的方式,以探访式的表现方法,展现古老的故宫与每一个当代的“我”的连接,成功地将访谈从信息传递的工具升华为有深度的对话,将镜头从冰冷的文物转向有温度的“我们”,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情感转向,形成了差异性叙事、差异化传播的窗口,在制作上匠心独运。与会专家还围绕文化类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好作品的“破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纪录片《我们的故宫》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以新华社记者张扬的视角切入,以生动的纪实影像和细腻的人文视角,展现了新时代语境下故宫在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方面的实践探索。该片作为故宫百年庆典的重要文化献礼,自上线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