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安徽广播电视台、《诗刊》社联合主办的“向民族精神致敬——《诗·中国》创作研讨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朱训义,安徽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聂庆义,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禹成明,《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副主编王冰等40余位诗人、专家、学者、媒体人出席会议,就节目的选题策划、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社会效益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
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诗刊》社共同打造的大型文化诗歌文化类节目《诗·中国》, 自2019年10月13日在安徽卫视播出以来,受到业界广泛赞誉。《诗·中国》八期节目梳理了八个主题,为观众呈现了56首诗作名篇。以中国之恋、青春之歌、壮志凌云、英雄本色、巾帼芳华、乡愁流韵、守望家园、梦想之光等众多诗歌表现的母题为节目的主题。
与其他诗词类节目不同的是,《诗·中国》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介绍一首首诗歌的前世今生,以诗歌为载体,将诗歌的内涵、意蕴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禹成明介绍,《诗·中国》将诗的故事分为三个类型:一个是诗人的故事、一个是诗歌本身的故事,另一个则是与诗歌相关联的故事。三种类型的故事在八期节目中都会有所体现,但根据主题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在内容呈现上,节目采用更多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每首诗歌的情景意境,从朗诵到吟唱乃至于京韵大鼓、元曲、昆曲都在节目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故事,通俗易懂地将诗歌蕴含的情感、历史、文化传递出来。
在诗篇的选择上,节目组与由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以及《诗刊》社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比例基本持平,首选经典篇目。
《诗·中国》在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绎,讲述一个又一个奇妙故事的同时,也为观众临摹了一幅幅充满了“画有诗情、诗有画意”的诗情水墨画,为“诗歌般的生活,生活里的诗歌”作出了全新的注脚,也为新时代的生活献上了一曲宛转悠扬的艺术之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不仅作为节目嘉宾参与了《诗·中国》的录制,而且对这档节目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有着特殊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是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诗·中国》不仅是对中国伟大诗歌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在当代对中华诗歌传统的成功续接。通过对诗歌进行电视化的表达,营造了一种“在场感”,在诗歌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让诗歌文化得以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吉狄马加指出,安徽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诗·中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吉狄马加呼吁更多的诗人、诗歌组织能够支持甚至参与到《诗·中国》的制作中,以让其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看了几期节目后,内心深处涌动着感动,觉得节目“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诗的记忆、诗的激情和过去诗意的时代”。同时,张建星认为,《诗·中国》每期节目一个主题,导向鲜明,散发着浓郁的正能量。而节目制作无论是外景还是舞台,无论是诗词的选择还是朗诵,都是精雕细刻,让人看到了节目团队的一颗匠心。
“在电视收视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下,安徽广播电视台推出《诗·中国》,把小众的诗歌题材作为节目内容,并有胆量和勇气在黄金档播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了安徽广播电视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看说。
更让胡占凡赞赏的是,《诗·中国》摒弃了众多诗词类节目采用的“选手互相PK”的模式,用了综合性的艺术表达手段,“各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适合电视使用用的基本都用到了”,十分多姿多彩,让观众把目光投向作品内容而非选手间的比赛,实现了节目模式的创新。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向云驹也觉得,《诗·中国》开创了一种电视综艺节目新的表达样式,因为节目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元素,同时使用了朗诵、访谈、外景拍摄、故事讲述、情景再现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向云驹建议今后的节目,可以强化诗歌内容的专业性,提升专业深度;而在诗歌的选择上,可以适量拓展范围,如增加一些现代诗歌、少数民族诗歌和民间歌谣,在节目主题上,可以更丰富一些,如可以增加爱情主题、“一带一路”主题等。
“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这是《诗·中国》留给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朱训义的印象。他看了节目后,觉得节目“有看头、有品头、有想头,让人难忘,也让人难舍,让人激励,也让人感动”。因为节目很好地讲述了“诗的故事”,把诗人的故事、诗歌本身的故事、与诗歌相关的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通过故事将诗歌蕴含的情感、历史、文化传递出来,并在故事的讲述中很好地表现了诗韵之美,拉近了诗与观众的距离,实现了时空的穿越。
看完每期的《诗·中国》,《诗刊》社副主编王冰都会发个朋友圈,让他没有想到是,该节目在朋友圈中圈粉无数,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很多人在其朋友圈留言:没想到《诗·中国》把诗歌与电视综艺进行了如此完美的结合。《诗·中国》的热播,别开生面地拉近了诗歌与时代的距离,通过诗歌之美赞颂祖国河山和民族精神,用节目创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上的文化盛宴。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表示,《诗·中国》的成功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开拓出新的方向。该节目把诗作为节目素材,并通过诗歌之美,抒发爱国之情,唱响青春之歌,彰显奋斗之志,用创新的方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电视综艺节目如何“守正创新”、从“高原”迈向“高峰”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是中国人的印记,它跨越千年时空,凝结人生心路。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北乔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历史和文化。《诗·中国》用电视节目的形式,唤醒当代人的诗歌记忆,让诗歌回家,回到当代民众的生活中,打通了诗歌和生活之间的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重新打造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精神。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蒲剑看来,《诗·中国》为高雅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积累了经验,尤其是先网后台的播出形式,以及对抖音、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渠道的利用,非常契合当代年轻人对视频节目的观看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感触最深的是《诗·中国》的节目定位:完全以“诗”为中心,展示了诗的前世今生,讲述了诗的故事,传播了诗歌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诗的美。节目通过挖掘诗词本身的文化背景与动人故事,讲述着一首首诗的“前世今生”,并延伸至当下鲜为人 知的真实事件,将诗韵之美落在阐述“人与诗的故事”上,反映出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主编江耀进认为,《诗·中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一个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文化坚守。
在中央电视台制作人温天越看来,诗是民族精神气质的体现,《诗·中国》重新讲述诗的故事,也在用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专家们的观点和意见,既中肯,又解渴,增加了我们将《诗·中国》这档节目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底气。”研讨会结束时,安徽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聂庆义表示,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了一个去解读诗和为诗做节目的机会,下一步安徽广播电视台将认真汲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将《诗·中国》打造得更完美,努力让其成为安徽台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