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000小时的跟拍素材量,只是该片在时间维度上的衡量。在空间维度上,它虽然发生在小小的一所学校内,却承载和牵系着千万人的命运和期待。
被朱乐贤笑称为“悬在心上的三个片子”之一,2月24日,《真实生长》终于得以上线腾讯视频。
跟拍8年、筹备10年,“中间随时都可能刹车说算了吧,谢谢腾讯没有放弃,这中间的曲折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在2018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大会上,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始人陈玲珍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子,便对主创发出邀约。随后,《真实生长》出现在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CCDF)上,并获得了更大关注。2019年,腾讯视频参与联合出品。2020年底,该片在第十八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系列纪录片等多个奖项,业内期待值拉满。
1000小时的跟拍素材量,只是该片在时间维度上的衡量。在空间维度上,它虽然发生在小小的一所学校内,却承载和牵系着千万人的命运和期待——将镜头对准高中校园,《真实生长》以长线跟踪的拍摄手法,记录了三位95后少年,以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在国家示范性高中——北京十一学校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了各自的理想而付诸实践的三年高中生活。
2010 年 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正式发布。同年,北京十一学校被确定为综合教育实验改革校。走班制、导师制、特色课堂进入校园,并曾引发全国教育行业对“素质教育何为”的大讨论。该片的发端正是对这一“盛况”的洞悉。“十几年前,一群媒体人进入这个学校,看到一些现象后认为非常珍贵、宝贵,是任何一条新闻、一条平面报道、一篇专题片所不能够涵盖的,”导演张琳说,“这样一群非常有初心和情怀的媒体人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张琳在看片会
青春底色与教育可能
特色课堂的介入,文理分科的讨论,应试成绩的压力,《真实生长》关注的是高中这一教育矛盾及改革的集聚地。与此同时,它的进入是轻快的、稳健的。“非典型学霸”周子其是校辩论队队长,也会偷偷玩DOTA;他对历史、政治有足够的兴趣,却经常用来与老师“抬杠”。“文艺女生”陈楚乔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通透,由于讨厌背诵选择了理科,却因写作小说的突出才能为同学所知。“有主意的乖乖女”李文婷一心只读圣贤书,谈及早恋问题的羞赧令人印象深刻。
周子其
《真实生长》选择的切面足够广阔,又极尽生动。在鲁迅主题教室中,不同思维自由地碰撞交流;面对高中文理分科,学生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赛。它呈现着青春的多重底色,也探讨着教育的诸种可能。
白描手法、教育、现实题材、孩子,《真实生长》的打开方式,很难不让人想到张以庆那部颇具口碑的《幼儿园》。而事实上,后者将采访缝合进片中,孩子们的稚嫩即使在面对镜头时也丝毫不减,剪辑方式行云流水、引人遐思。前者则并无避讳导演及节目组的存在,无论提问或回答都是明确的、显在的,并无刻意隐藏。
对此,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A4工作室负责人、本片监制朱乐贤也曾提出疑义。“朱老师问过我为什么不能把采访的缝盖住,因为现在拍摄一个片子起码是双机位,甚至有很多的角度,你可以把它剪的毫无痕迹、毫无一个人在场的样子。”张琳认为,这固然因为十年前的制作不可能重来,更因对三位主人公以及该片真诚度的强大信心。“一定有我的意图在里面,是我把这些提问和回答放出来给观众看,前提是我认可他们(回答)的内心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让观众体会到制作者介入很深,或者只是一只墙壁上的苍蝇,并不特别重要。”
李文婷
最初进入十一学校,三位孩子还不是纪录片的主角。拍摄过程中,他们因自身特别的表达与个性,“跳到镜头前面来”,成为生长自由光谱上三个不同位置的光点。面对镜头,陈楚乔坦言高中的自己“对拍摄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很模糊,只觉得跟他们聊天是件快乐的事情,也有小时候的虚荣心,觉得被拍意味着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李文婷在拍摄过程中曾经有过排斥、抗拒,“后面慢慢适应了,就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事情。因为摄像机无时无刻在拍,所以不可能不真实。”虽然换过很多导演与拍摄团队,周子其指出,其中一以贯之的事情,是“大家作为朋友,他们尽量融入我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入侵者。拍摄的时候大家会聊一些东西,先进入状态才聊他们想问的问题。今天来看,这个片子没有表演的成分,全都是当时心中的想法。”
时间延宕与思考留白
用电脑点外卖、用电脑打游戏,以及视频段落前数码时代的横条,都印证着《真实生长》拍摄年代的蛛丝马迹。“虽然确实有岁月的痕迹,但这恰巧就是迷人之处,和现在刻意拍摄的很多所谓‘纪录片’比起来真实又自然。”网友@豚子 说。在2月22日的看片会前,不少业内人士已经看过该片,他们告诉张琳,“完全看起来不像十年前的一段影像。其中表现出来青春的鲜活、青春的张扬,以及学校里老师跟同学们关系,都是放到现在依然非常吸引人的内容。”
面对相似社会现实的环境真实,或是时代感消弭的重要原因——面对“双减”,素质教育的议题再度现象级,《真实生长》幸运地遇到了它播出的窗口期。在素质教育的方式、模式、方法、路径频登热搜的大背景下,“大家看的是十年前的故事,会觉得有价值;当看了之后又觉得它是当下的故事,在各种反差之间你可以思索很多。”张琳认为,这也是片子隔了这么长时间后播出的奇妙之处,“(如果)刚刚拍完就要播了,对于我们的主人公包括对于整体故事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真实生长》放映交流会现场
事实上,这种由时间延宕带来的思考留白极为宝贵。“它呈现了教育的复杂性,也就是每个个体的复杂性。照理说教育要适应每个人的成长,但这个太难了。这部纪录片是一种展现,就是把不同的人、不同个体的生长展现出来。教育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看到生长和发生,再考虑怎么为个体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创新与学校变革研究者,时任北京十一学校战略顾问李茂指出。
另一重因素,则是面对相似成长过程的心理真实。“高中,尤其是一线城市的高中里,下一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内心的期待、彷徨、困顿是什么,这些都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追问、去关注、去共同解决。”张琳说道。著名导演、制作人,本片剪辑指导徐小明也认为,“其实这个片子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年轻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怎么认识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未来关怀是什么,他们怎样锻炼解决困难的能力,这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跟同侪一起相处来达成的。”
一代有一代的生活差异,每一代年轻人的欲望却是相通的。成长的结局各有不同,过程却殊途同归。看片会上,周子其坦言在过去的影像中看到了自己现在的影子,24岁的李文婷学会了如何选择,不再彷徨与困惑。教育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与拍摄的过程高度统一,“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人是怎么成为他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真实生长》的意义。”陈楚乔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争论结果的对错,平顺温和的展示过程,《真实生长》让人们重新审视被教育的意义,也试图理解教育者的重担。“教育其实非常复杂和困难,”看片的过程坚定了李茂的想法,“其实学校这个系统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堪重负的东西了,它承受不了那么多对教育的期许,不足以承担和支持每个个体的成长要求。学校受到的束缚太多,我们需要很多力量去支持做探索的学校。所有人都行动起来,才能为下一代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十年跨度与精品沉淀
看片会上,一位观众注意到周子其身穿芝加哥大学的校服。片子里,这位学霸曾为自己按父母意愿读经济还是听自己的学历史纠结不已。观众很好奇,“看的过程一直会想他们现在是在干嘛,以他们当时的性格和特质,去判断他们的未来。”
对于“生长”,第一季4集*35分钟的体量显然不足。目前的4集只是“第一阶段的成果”,未来“不排除他们上大学、工作甚至之后人生阶段的影片出现。”张琳称,“当你看完4集,一定会想看到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但如果第一季把三个孩子的8年全展现出来,反而容易让观众有盖棺定论的感觉。”
三位主人公在放映交流会现场
在直戳结局之前,张琳还想让“震撼”再飞一会儿,“我接这个项目的原因就是震撼,我们平台、项目的同事进来后也有同感。第一季虽然只到高考那一天,这个时间跨度已经足够折射出问题,我们希望影片能够留给大家更多回味、思考和探讨的空间。”一种教育是否成功,需要我们倾尽一生去回答。“被这一代震惊之余,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追问。”
平台等得起。朱乐贤承认,现实题材纪录片更需要长期的投入,“这个片子十年,我们马上要推出的片子,基本是跟踪了至少一年、再编辑一年,都是慢慢呈现出来的东西。”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精品的沉淀需要时间、精力,“我不希望我们的平台上,即使是商业化平台,推出的东西是速朽的、快餐的。它(现实题材)的确生长比较慢,需要更长久的耐心。”
“真实是奢侈品。真实需要发挥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还有自我颠覆能力。”李茂说道。
职业群像与个体生命
真实的可贵不仅因稀缺,更因其中蕴含的社会变革力。“纪录片的先驱格雷尔逊说过,纪录片不是镜子,而是一把锤子。我的理解它既是镜子可能也是一把锤子。”朱乐贤说道,“作为镜子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种种,同时在看到别人故事的时候有所触动、激励、激发,做出改变。”
作为一部聚焦高中校园成长的青春纪实片,《真实生长》是腾讯视频纪录片在2022年推出的首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相较《119 请回答》《是这样的,法官》等以职业作为切口洞察人间百态的作品,《真实生长》里有更个体、更自我的日常人物特写,“这也是平台社会现实品类纪录片对职业群像叙事和个体生命叙事的兼容。”朱乐贤认为,“对于观众来说,不仅是传奇英雄值得关注,平凡的小人物、朴素的小日子同样值得记录。”
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A4工作室负责人 朱乐贤
校园、留学、教育、医疗。据悉,关注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还将陆续上新腾讯视频,成长是它们共同的主题,也是对社会现实题材更加颗粒化的表达。
“在十一成长的六年中,我也曾彷徨迷惘,失落惆怅,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度过高考,再回首看来,BNDS(编者注:北京十一学校英文缩写)在我的记忆中就只剩下它最为动人的一面:那充满思辨的课堂,那互称兄弟的师生,那自由活跃的氛围,以及那优越的环境,还有许多无比让人怀念的独家记忆。”豆瓣上,一位曾在十一学校度过六年的校友@壮志凌云 说。
更多的观众,或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或羡慕着“别人的高中”。“我们不可能去过想要的各式各样的别种生活,但看纪录片可以去到另一个世界,体验另外的人生,感受别人的过程,”陈玲珍告诉在场观众,这是自己一直做纪录片最重要的支撑。在朱乐贤看来,以《真实生长》为代表的社会现实题材系列想要做的,“就是记录属于某个个体、某个职业、或者属于一个家庭、一个校园的真实样本;记录他们如何在时代面前守住自己的秩序,活出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