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阵地》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业内专家仲呈祥、李京盛、高长力、康伟、徐健、李胜利以及《阵地》总制片人严从华,导演高希希,编剧钱林森,演员王劲松、王丽坤、刘劲、张博出席了会议。
座谈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领导、业内专家、剧组主创共同分享了电视剧《阵地》的播出情况和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创新、现实价值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点评。

重大影响:填补题材空白,回应文化建设时代命题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项目,《阵地》首次填补了抗战题材中文化抗战的叙事空白,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双核叙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高瞻远瞩的文化战略和统战智慧,揭示出文化认同与精神坚守同样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全剧以“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的创作理念,深刻诠释了文化的力量如何成为唤醒民众、凝聚人心、抗击外侮的重要武器,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最具份量的一次文艺致敬。
该剧自开播以来,以独特的题材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广受好评。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首播收视率即高达3.059%,收视份额达13.074%,强势登顶同时段全国收视榜首,成为今年首部首集收视便突破3%的革命题材剧。欢网连续14天次黄金时段剧集收视率TOP1,连续14天次黄金时段剧集55城收视率TOP1。网络端,腾讯视频、爱奇艺、咪咕视频三大平台同步播出,热度居高不下,腾讯视频评分9.3,被誉为“一部根植文化血脉,照亮历史与当下的中国文化抗战史。”
座谈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高度肯定了《阵地》的重大价值。她指出,电视剧《阵地》是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紧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的应时之作,同时也是广西“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一次成功实践,填补了题材空白。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展现烽火笔墨中的文人群像;深挖精神内涵,刻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传统文人向文化战士的精神蜕变;彰显地域特色,展现桂林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独特魅力和广西在中国文化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观照时代生活,回应当下文化建设时代命题,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满昌学表示《阵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广西红色资源”“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组织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文化界“以笔为枪、坚守阵地”的壮阔历程,既填补了抗战题材中文化抗战叙事的空白,也探索了红色主题表达的新路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广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范易重点分享了《阵地》在艺术创新与融合传播上的探索与成效。他介绍,创作上该剧始终坚持高政治站位,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创新采用多线并进和群像叙事手法,通过虚实结合将文戏与武戏交融,使宏大历史叙事兼具人间烟火气。传播上,则精心谋划融合传播策略,与央视总台联动策划制作了《烽火笔墨》等微纪录片及系列新媒体产品,形成内容矩阵,实现了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同频共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编辑马骏介绍了《阵地》的收视表现和热烈反响。他表示,《阵地》首集收视率3.162%,是今年第一部首集收视率即突破3%的革命题材剧。该剧选题立意独树一帜,书写文化抗战新篇章,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令观众耳目一新,具有填补影视创作领域题材空白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民族存亡之际,文化的重要力量。
创作感悟:攻坚克难塑群像,真情实感铸史诗
座谈会上,《阵地》总制片人严从华深情回顾了充满挑战与感动的创作历程。他坦言这是其从业生涯中压力最大的一部戏,题材宏大、人物众多、史料繁杂。令他倍感温暖的是来自各方的鼎力支持:广西方面以巨大勇气选中并坚持了这个稀缺题材;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三任司长持续关怀,多次组织论证指导;央视派出责编团队全程护航,力保播出零失误;剧组全体在严寒中带病坚持,毫无怨言;编剧钱林森高效创作,导演高希希二度创作,文档厚达九十余页。更令他欣慰的是,夏衍、郭沫若等历史名人后代不仅提供了珍贵史料,更在观剧后给予了“塑造了最完整先辈形象”的高度评价。
该剧导演高希希阐述了执导《阵地》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他将该剧定位为首次全景式展现桂林文化抗战的影像史诗。创作中,他着力刻画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战略远见,以及郭沫若、夏衍、田汉、陶行知等文化巨匠以笔为枪的文化救亡壮举。为精准塑造这群文化精英,剧组深入研读史料,力求神形兼备。他严格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如艾青朗诵、张曙追思等场景,均通过艺术加工产生了强烈情感冲击。他欣慰地看到,该剧在年轻观众中引发追剧热潮,这正实现了历史剧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年轻一代在价值认同中走向未来的核心使命。
该剧编剧钱林森回顾了从畏难拒接到激情投入的创作转变。他坦言最初因题材难度而打“退堂鼓”,但深入桂林采风并查阅海量资料后,先贤们“前哲耀其光,后学宜承其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他最终抓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两大核心,认识到二者相辅相成,文化抗战在民气低落时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关键作用。面对百位名人群像的叙事难题,他创新采用“纪录片线性叙事与焦点事件戏剧化”相结合的方法,以史实为骨架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在团队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部“形散神不散”的诚意之作。
现场,剧中饰演郭沫若的演员王劲松、饰演安娥的演员王丽坤、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饰演田汉的演员张博也分享了角色感悟。王劲松表示,饰演郭沫若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创作旅程。他力求超越网络上的碎片化印象,全面研究郭老在抗战时期的文稿与事迹,着重展现其作为文化旗手,团结文艺界力量,汇聚于党的统一战线下共同抗战的卓绝贡献。他认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这部剧展现中华民族于危亡中迸发的文化力量与精神斗志,意义非凡,能为当代青年提供跨越时空的精神楷模。
王丽坤表示饰演安娥这位兼具革命者与创作者身份的杰出女性,深感荣幸。她通过查阅资料、与后人交流及导演指导,逐步理解了这位早期觉醒的进步女性从领导学运到成为情报骨干的坚毅品格。表演中,她特别注重捕捉角色“刚与柔”的平衡,无论是展现地下工作者的智慧果敢,还是处理与田汉相处时的生活温情,都力求让人物既有钢铁意志,又有细腻情感,从而更加真实、立体、动人。
刘劲分享了饰演周恩来的光荣。他表示剧中周恩来的戏份虽不多,却是凝聚文化人的“精神坐标”与“温暖大树”。为贴近形象,他在严寒中坚持减肥。他引用秦怡回忆周恩来同志“如浴春风”的君子之风,努力在表演中传递这种兼具智慧、温度与强大精神力量的领袖气质,展现其在文化统战中的深远影响力。
张博坦言饰演田汉是挑战与幸运并存。田汉作为国歌词作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影像资料稀缺。他通过研究田汉作为戏剧改革者、南国社创始人的经历,以及他亲赴前线记录战争、创作激励全民的往事来构建角色。他特别提到与安娥的情感戏是剧中珍贵的温情线索,为宏大叙事增添了人情味。他希望自己的演绎能让观众看到,田汉不仅是一位文艺大家,更是一位在文化阵线上为民族存亡奋笔疾书、呐喊冲锋的英勇战士。

创作突破:文人群像开新篇,文化自信立高地
对于《阵地》的创作特色和时代价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阵地》的成功远超一部普通电视剧,它呼应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强化“阵地意识”的时代课题。该剧的成功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广西方面以文化自觉“选准了题材”,深耕本地独特的文化抗战资源;二是“识才、爱才、用才”,组建了顶尖主创团队并尊重艺术规律;三是作品本身追求思想启迪与精神美感,以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提升民族审美素养贡献了力量。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深入剖析了《阵地》的突破性与当代启示。他指出,该剧挑战了“真人真事、名人名事”和“知识分子群像”这两大创作难题,其成功印证了:迎难而上的创作勇气与优质团队的精心打磨,能使高难度题材绽放光彩;蕴含于中华民族深处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精神,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他表示《阵地》不仅填补了题材空白,更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力量,这对于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坚守使命、坚信观众的审美追求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高度肯定了《阵地》的独特价值与现象级影响。他将《阵地》与同期其他抗战剧对比,赞扬广西方面认准选题后“锲而不舍、全方位推进”的“广西经验”。他特别指出该剧引发了一种新的“观剧模式”——“剧情考据热”。由于剧中涉及大量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名人,促使观众边看剧边查阅资料,形成了在互联网时代主动探索历史的沉浸式观赏体验。他强调,抗战精神永存,《阵地》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依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从四个维度阐述了《阵地》的艺术成就与感染力:一是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根本价值,通过核心台词点明文化是民族的“胎记”与“血脉”;二是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历史,生动展现了文化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三是人物塑造鲜活立体,无论是领袖的智慧还是文人的情感世界都充满戏剧张力;四是成功开掘了“文化桂林”的丰富内涵,将地方文化资源置于大历史中考察,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在地化书写的新范式。
在《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健看来,《阵地》是一部在叙事视角、历史观和人物塑造上具有开创性的力作。他充分肯定该剧秉持大历史观,将文化战线作为叙事核心,系统呈现了其在抗战中的主阵地作用,并精准把握了文艺与时代、党的核心领导以及文化抗战的世界意义三大关键。他盛赞该剧对文化人群像的塑造,在有限篇幅内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感染力,共同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的桂林文化人群像图。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戏文系主任李胜利重点分析了《阵地》在年轻群体中反响热烈的原因。他认为该剧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叙事视角从军事战场转向文化阵地,深刻揭示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二是继承了“诗史”类文献剧的优良传统,引导观众进行知识索引,提升了观剧的文化内涵;三是英雄观的革新,实现了从个体英雄到文化群像、从军事功勋到文化贡献的转变,重塑了大众对文化英雄的认知,与《觉醒年代》一起推动了文化先贤从学术史走向大众视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