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扎根火热生活,创作播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通过出台“广电21条”、深化“双治理”、推动超高清建设、集中整治虚假宣传医药广告等政策“组合拳”,提升内容质量,优化收视体验,多措并举强化内容建设,使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取得新成效。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今年以来,视听内容供给与传播效果实现双增长,精品创作迈出坚实步伐。
CVB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卫视频道节目收视总规模7824亿人次,同比上涨9.9%,累计收视总时长1534亿小时,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其中,电视剧收视规模最大,累计收视1936亿人次、519亿小时;其次是新闻资讯节目,累计收视1672亿人次、318亿小时;少儿节目收视规模位列第三,累计收视739亿人次、69亿小时;文艺节目收视规模位列第四,累计收视638亿人次、196亿小时;纪录片收视规模位列第五,累计收视635亿人次、95亿小时。从涨幅来看,新闻资讯增速最快,累计收视人次同比上涨15.5%,体现了广播电视新闻立台的政治担当;生活服务类节目增速位列第二,累计收视人次同比上涨14.9%,体现着大屏在“生活助手”方面的巨大作用;影视剧增速位列第三,累计收视人次同比上涨14.3%,印证观众对精品视听内容收视需求持续旺盛。再看纪录片和文艺节目,累计收视人次同比上涨均在9%左右,同样保持着良好增势。此外,今年还涌现出多部优秀作品,在网络端收获超高话题热度,多次登上热搜、热榜。收视规模、收视时长和网络热度持续保持高位,充分体现了广电视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聚焦抗战主题,宣传声势浩大,精品迭出,特别是纪念大会直播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9月3日,纪念大会直播转播规模、收视人数、收视时长均创历史新高,全国电视大屏直播收视1.6亿户次,实时收视4.3亿人次,平均每个收视终端观看65分钟,网络视听平台直播收视逾19.2亿人次。当晚播出的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直播收视1.18亿户次,实时收视3亿人次,平均每个收视终端观看53分钟,网络视听平台直播收视逾7.92亿人次,反响热烈。聚焦纪念抗战胜利,广电总局精心组织创作推出了一大批电视剧、纪录片、微短剧,并在今年7月以来集中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至9月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四部重点电视剧《我们的河山》《浴血荣光》《阵地》《归队》在全国17个卫视频道播出累计收视47亿人次,收获观众热议和广泛好评。总局还组织了多部经典抗战剧重播,其中《叛逆者》《亮剑》《闯关东》重播效果最好,累计收视规模分别达到了7.8亿、4.6亿、4.2亿人次。七部重点纪录片《东北抗联》《正义之战》《心安何处》《胜利》《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山河铭记》《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先后登上27个卫视频道,累计收视6.4亿人次,并在多个频道播出时位列当地同时段节目收视率首位,很多作品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网络话题阅读量达到10.6亿。四部微短剧《坐标》《晴空之下》《燎原之重回1938》《自古英雄出少年》播出以来在抖音平台话题播放量累计达到3949万。
节假日再现收视热潮,“情感锚点”效应持续放大。总台央视春晚在47个卫视频道播出,综合收视份额74.258%,创下近四年以来最高,全国累计收视时长达2.9亿小时,在这组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广大观众“同看一台春晚”的文化基因。春节期间,全国卫视频道共推出130余台春晚,其中辽宁卫视、北京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春晚包揽地方卫视收视率前五。元旦前后,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24台跨年晚会,其中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推出的跨年特别节目,全国收视率位列地方卫视前五。今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多档中秋特别节目全国累计收视3.4亿人次,其中央视中秋晚会直播收视率同比上涨9.8%;省级卫视推出的中秋晚会精彩纷呈,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包揽晚会直播收视率前五,河南卫视《2025中秋奇妙游》全国收视率达到近4年以来最高,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3亿,讨论量超1400万。
多项重大活动收视规模庞大,凸显电视大屏在重大活动、重要时刻的主阵地作用。8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大会及相关节目全国累计收视2.5亿人次。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及相关节目全国累计收视2.3亿人次。西藏卫视、新疆卫视在活动直播期间,频道收视上涨幅度均超过100%。
从广电视听精品创作的类型上看,电视剧收视规模1936亿人次,同比上涨8.2%。在各类型节目中,电视剧的播出时长和收视时长供需平衡,凸显了内容生态处于良性循环态势。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现实题材剧涨势突出,多部剧刷新CVB 2018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收视记录,春节档在央视一套首播的《六姊妹》,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4.349%,位列CVB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同时也是首个单集收视率破5%的电视剧作品,共有5集达到5%以上,收视曲线保持一路上扬。电视剧《绝密较量》《北上》《驻站》《青山是故乡》每集平均收视率均在3%以上,分别位列今年前三季度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二至第五。其中《绝密较量》收视率走势一路上扬,剧集后半程收视率较前半程上涨了14.6%,最后一集收视率较第一集涨幅达到29.2%。都市职场剧收视热度高,央视八套播出的《蛮好的人生》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2.3%,首播收视8.2亿人次,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加入跟播后,在上海和北京的本地收视份额均超10%,截至目前,该剧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6.3亿、讨论量超100万;另外,湖南卫视《仁心俱乐部》、东方卫视《许我耀眼》包揽地方卫视都市剧全国收视率前二,本地收视率分别为1.262%、3.310%,其中《许我耀眼》微博主话题阅读量已到达24亿,关注度高。古装剧在寒暑假、春节档收视拉动效应明显,《国色芳华》在湖南卫视春节档播出,位列今年以来省级卫视古装剧收视率第一,首播收视1亿人次。央视八套《藏海传》今年6月收官,首播收视6.4亿人次,位列今年以来古装剧收视规模第一。《九重紫》在1月寒假登上浙江卫视,收视率较前档剧上涨16.6%,首播收视1.1亿人次;《雁回时》在8月暑期登上东方卫视,频道收视率较前期上涨39.3%,首播收视7654万人次,在热门档期带来了明显的收视增长;悬疑剧收视走势上扬,如江苏卫视《错位》首播时,最后一集较首集收视率涨幅达到46.1%。
文艺节目收视规模638亿人次,同比上涨9.0%。今年以来,文艺节目亮点纷呈,集中体现文化类综艺收视规模领跑,新播综艺收视亮眼,“综N代”热度持续。首先,文化类节目收视规模大,央视播出的《三餐四季 第二季》《美美与共·和美之歌》《中国中医药大会 第二季》包揽今年以来央视首播文艺节目收视率前三,三档节目首播收视均超过3亿人次。省级卫视新播综艺主题丰富,收视吸引力强,音乐综艺方面,湖南卫视《歌手2025》延续前季高热度,首播节目累计收视超1亿人次,节目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0亿,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13亿;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六季)》首播期间,收视超3800万人次,抖音话题播放量2.4亿,播出以来登上微博热搜榜427次。旅行类综艺热度持续攀升,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浙江卫视《向山海出发 第三季》、江苏卫视《温暖的客栈·元气篇》播出时,本地收视率均位当地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第一。谈话类综艺也有出色收视表现,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第九季)》最后一期全国收视率较首期大幅上涨56.3%,关注度持续提升。综N代节目热度持续,浙江卫视《奔跑吧·茶马古道篇》、湖南卫视《中餐厅·非洲创业季》播出时,本地最高收视率均超2%,位列同时段全国所有上星节目收视率首位,收视竞争力强,其中《中餐厅·非洲创业季》首播期间全国收视超4200万人次,位列湖南卫视季播综艺收视规模第三。
纪录片收视规模635亿人次,同比上涨9.2%。今年前三季度,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美食类、人物类纪录片收视规模位列前五。首先,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收视规模211.1亿人次,其中聚焦生态保护的纪录片栏目《秘境之眼》累计收视高达63.5亿人次,透过珍惜动物的宝贵影像传递生态保护理念;纪录片《秘境深处》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收视7480万人次;此外,《漓江》《中华白海豚》《东滩,鸟类的家园》《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大河之洲 第二季》等作品,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收视排名靠前。历史人文纪录片收视规模199.2亿人次,央视播出的《文脉春秋》《人文名镇》首播收视率分别为2.440%、2.203%,包揽同类型纪录片收视率前二,其中《文脉春秋》聚焦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故事,首播收视8.6亿人次;《文运中国》以外籍友人游历中国的第一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32个省级卫视联合播出后,累计收视1.1亿人次。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收视规模71.1亿人次,央视的《大国基石 第二季》《绿水青山中国答卷》首播收视率分别为2.371%、2.294%,包揽同类型纪录片收视率前二;北京卫视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之问计向新》聚焦城市发展问题,通过纪实手法记录政府部门深入基层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本地收视率3.195%,位列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首位。美食类纪录片收视规模53.6亿人次,春节档在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 第四季》首播收视率3.502%,位列美食类纪录片收视率第一,收视规模超2.3亿人次,该片在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广泛,话题播放量达63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7亿,大小屏联动持续放大节目的收视影响力;《乡野有真味》《巷里巷味》《黄河味道》《小酸村》持续为观众挖掘中华美味,收视率位列美食类纪录片第二至第五。人物纪录片收视规模32.1亿人次,位列第五,北京卫视《中国梦365个故事》、湖南卫视《春山可望·巾帼篇》、东方卫视《我的时代和我 第三季》包揽人物类纪录片前三,其中《我的时代和我 第三季》累计收视人次超3900万,在省级卫视人物类纪录片中保持领先。
微短剧上大屏累计收视规模21.6亿人次,作品供给与收视规模同步增长,收视潜力可观。今年以来,多部微短剧在大屏播出,与小屏端形成互动效应,同样收获优异表现。CVB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有31个卫视频道播出微短剧,累计播出量94部,其中9个卫视频道专门为微短剧开辟了固定播出时段,7个卫视频道开设了常态化播出的微短剧剧场。从收视规模来看,共有超40部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后收视人次突破千万,总收视规模达到去年同期的三倍以上。从节目来看,现实题材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后收获广泛欢迎,在收视人次破千万的微短剧作品中,70%为现实题材,包括讲述年轻人返乡故事的《和你的桃花源》、聚焦汉藏融合与生命治愈的《山有九色念有卿》、讲述绍兴柯桥“黄酒世家”的《春风不改旧时波》等微短剧作品累计收视2.1亿人次。这些作品“以剧带景”,将取景地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与古镇韵味生动呈现,点燃了观众到实地探访的浓厚兴趣,实现了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客流量”的高效转化,展现出精品创作在赋能文旅、赋能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家庭情感类微短剧收视吸引力强,《欢喜一家人·爱在一起》采用单元剧形式,述说烟火气十足的家常课题,在湖南卫视播出时,首播收视超4100万人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100万;东方卫视《午后玫瑰》以中年女性重返职场为主线,收视率位列省级卫视微短剧榜首,目前该片在抖音的播放量已达到两亿。悬疑微短剧收视火热,《狮城山海》描绘了南洋地区海外华人的励志精神传承,在央视八套播出时,每集平均收视率1.245%,累计收视4.6亿人次,创造了微短剧上大屏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该片在抖音的播放量达到10.6亿,微博话题阅读量1.3亿,讨论量、互动量均超1000万。
“重温经典”频道播出多部经典国剧、纪录片、动画片,收获观众欢迎。“重温经典”频道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由中国广电集团主办的公益性频道,免费向观众提供经典作品,于2024年2月1日正式开播。CVB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重温经典”频道在有线电视端,播出各类节目的收视总规模达到140.2亿人次、32.2亿小时。今年前三季度播出的节目中,经典剧《上海一家人》《甄嬛传》《闯关东》《三国演义》《水浒传》每集平均收视率位列“重温经典”频道内电视剧前五,《甄嬛传》《闯关东》《幸福像花儿一样》单集最高收视率位列前三,分别达到1.274%、1.085%、1.052%。纪录片《美美乡村》《苏东坡》《百年巨匠》《太湖之恋》《代号221》每集平均收视率位列频道内纪录片前五,《代号221》《西湖》《中国通史》单集最高收视率位列前三。动画片《人参娃娃》《鹿铃》《金色的海螺》《南郭先生》《哪吒闹海》每集平均收视率位列频道内动画片前五,《中华勤学故事》《小虎还乡》《熊猫和小鼹鼠》单集最高收视率位列前三。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是由中宣部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署建设,国家统计局唯一批准的、以大数据方式进行统计调查的传播效果评价系统和领先科技平台。目前,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已实现全国超过5亿用户收视数据的汇聚,具备超规模的海量数据源,实现处理精准到户,改变以往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实现多维度、全方位深度收视数据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