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就在前天,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播出了第九期节目,节目播出之前,《新闻联播》第八次做了预告,可以说创下了季播节目上《新闻联播》新纪录。而截至到12月9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平面媒体大篇幅评论点赞《故事里的中国》,盛赞节目用大众传播的方式打造了文化节目的“新物种”,把真正顶尖的艺术形态推到了老百姓当中。
在新媒体传播中,微博里与《故事里的中国》所有相关节目话题总阅读量已破45亿,话题讨论量达到了177万。节目衍生出众多话题如:#故事里的中国#、#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全程泪目#、#缅怀路遥#、#杨子荣牺牲27年后才被正名#、#江姐托孤信曝光#、#董卿为97岁奶奶调椅子#、#邓稼先去世前对爱人说的话#等等诸多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单前几名。另外,全网节目前八期视频播放量突破了1.38亿。
在大家热议《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与众不同的现象,一是年轻观众不断增加。二是多个地方党员干部、学生先进代表自发组织观看。
那么,一档文化节目为什么能成为大家热议、追逐的对象?在跟大家分享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故事里的中国》。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视频1】《故事里的中国》
作为一档完全自主原创的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诞生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质量发展改版的背景之下,由综合频道原创,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文艺作品,从中选取优秀人物和故事,进行全新的讲述和演绎,它融合戏剧、影视、综艺等手法,不仅重现经典,更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
那么,我们创立《故事里的中国》这一节目最初的动机或者说主旨是怎样的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策划之初,节目组有一个很明确的的指导思想,《故事里的中国》想要做的就是四个字“培根铸魂”。“培根铸魂”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是这个节目的初心,它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理论的灌输。下面我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叙述。
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人”的故事:塑人
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重点塑造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国》塑造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清晰的人物画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刻画的是一个舍生取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革命英雄李侠,他的妻子何兰芬坚贞不屈而又深明大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变革时代下的理想少年,怀揣梦想与渴望;《智取威虎山》刻画的是与土匪斗智斗勇的“孤胆英雄”杨子荣;《烈火中永生》成功塑造出以江姐、许云峰等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群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红岩精神”;《横空出世》塑造的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那些“两弹一星”功勋们。那么这些典型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
1、采取多维度,多元的角度塑造人物立体形象。
以首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这一部电影是讲述上海解放前夜,我党地下电台工作者李侠同志的故事,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发出最后一封关系到我军生死存亡的“国民党江防计划图”电报时,他明知道这一次时间发报超长会被抓捕,但为革命胜利他舍生取义。1949年5月7日,李白烈士牺牲,这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那么,《故事里的中国》是从哪些维度来塑造呢?
首先,节目开始回顾了1958年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老电影的片段,这是第一个维度。通过老电影让年轻观众产生印象,让熟悉老电影的观众唤起历史记忆。
第二个维度,是邀请之前电影电视剧的扮演者讲述当时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邀请了1958年版电影中何兰芬的饰演者袁霞老师;今年已经86岁的袁霞老师,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前的一个月,她基本都和李白烈士的爱人裘慧英在一起,深入了解了这对革命夫妻从相识、相知、相爱再到天涯永隔的过程,感觉就像自己也生活过了一样,“后来拍戏的时候,服装老师给我穿上衣服,我到镜子前一照,我真的相信我就是何兰芬。”
第三个维度,是电影原型人物,生活中真实人物的维度。电影的中李侠,在历史上是有真实原型的,李侠的原型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无线电工作者李白烈士,那李白烈士的孙子李立立先生,现场讲述了他爷爷和奶奶的革命故事。这是李白烈士家人的维度。
第四个维度,是演员的重新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请到的是胡歌和刘涛,他们以一颗心怀使命感与敬畏感虔诚之心来致敬这部经典作品。这个维度分为了围读会和经典演绎两个部分。
之所以说这两位主演心怀敬畏虔诚之心,在围读会和拍摄期间,刘涛一唱本就哭,“念一次哭一次,真的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多么不容易。”
胡歌也是深有感触:“李白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夜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
第五个维度,也是真实人物,是当年接收电报的小姑娘苏采青,她现在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发给西柏坡的电报,成为李白烈士生命的绝唱。当时,电波的那一头,是只有16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70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故事里的中国》这个舞台上,苏采青隔空发出明码电报,向革命先辈致敬,告知他:“李白前辈,您期待的黎明到了!”
【视频2】苏采青隔空电报
通过这些不同的维度,我们从立体的、全方位来塑造人物、展现经典,展现经典背后的精神价值。
2、首创“1+N”多维舞台空间,“戏剧+影视+综艺”三重艺术形式融合。
《故事里的中国》在呈现手法上这次也重点进行了突破创新,在舞台设计上借鉴了一些话剧呈现的布局,利用格子在空间上进行隔离、整合,以便于展开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大大增强了电视棚内节目的表现张力。
这种“一加N”的多舞台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将蒙太奇手段舞台化,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体验。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节目中,观众同时可以看到“李侠”在阁楼里发电报、西柏坡在接电报,隔壁的监听间在加紧追捕地下党员等等。
在内容上,节目对作品的改编也是采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保证思想性前提下,注重舞台的细节、形式的精致。在舞台布景、道具上使用实景布景,在道具使用和细节上都充分推敲,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场景。“电报的手稿”、“结婚的戒指”、“真实的发报机”、“村口的活驴”……这些实景场景的布置让观众惊呼“太还原了”。而且,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发生在陕西的故事,因此节目组邀请的是陕西人郭涛来饰演孙少安,还专门安排了陕北话专家来教演员方言等等,通过这些细节让经典得以更加真实。
二、讲好中国故事,其次要讲好“人”的精神:铸魂
在制作《故事里的中国》的时候,编剧和导演都需要唱剧本,剧本写的好不好,需要大家一起来评判。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本子时,每唱一次,导演都因为感动而中途哽咽得不能往下继续。每一次审片,大家都觉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面对死亡,李侠能舍生取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是信仰,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所以,我们觉得一个好的中国故事,我们不是去灌输道理,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家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我们相信,导演和编剧,在经过了这番洗礼之后,在心中一定会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
所以,当《永不消逝的电波》播出之后,#永不消逝的电波#阅读量达1.9亿,#永不消逝的电波全程泪目#阅读量达1.2亿。仅公众号“北洋之家”推送文章《胡歌突然发文:同志们,永别了!背后深藏的秘密往事,让所有人泪如雨下》,就获得近50家公众号转发,累积阅读量超过3000万,相当于这一篇内容就产生了300篇10万+文章。这些阅读和转发的背后,是大家受到的震撼和感动,是灵魂的洗礼。
不仅如此,观众不仅在网络上纷纷留言表示对革命先辈的怀念,还通过实地打卡、老物件展示、口述历史等行动,参与到信仰表达的仪式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伟大的作品如同时代的“眼睛”,《平凡的世界》也是这样的一部伟大作品。2015年两会期间,《平凡的世界》上榜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书单,被大众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作家路遥的一生从苦难开始,读书让他拥有了仰望星空的梦想。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历时六年潜心筹备,花费三年阅读上百部长篇小说、翻阅十年间《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直到指纹被磨没……“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用那力透纸背的坚韧,鼓舞几代青年人走出人生的逆境;他用自己一重又一重的苦难,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可以走多远;
他甚至用燃烧至死的生命,告诉年轻人应该这样面对生活:像孙少安、孙少平一样去奋斗!像田晓霞、田润叶一样去爱!他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第二期《平凡的世界》播出之后,“平凡的世界”书籍直登当当网热搜榜榜首,并持续占领小说榜前列,展现出节目打造的强大感召力。
所以,《故事里的中国》不仅仅是讲中国故事,而是重在解读中国的精神密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媒介和手段。
因此,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重新创作,唤醒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重塑了当下年轻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价值观念,从而建构出社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使价值传递在新时代的日常生活中落地。
三、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要做好传播,最终是“育人”
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只是缔造创新经典的开端,而各类媒体对节目的报道和关注,则会进一步显示了《故事里的中国》的后续爆发力。只有关注的人越多,节目才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才能起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观众在价值观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新的感悟,对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认同,是这个节目带给观众的重要收获。目前,从节目观众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97%的观众都愿意向身边的人推荐收看《故事里的中国》。
那么,《故事里的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备好物料,全方位推广宣传、形成裂变的呢?我们可以来看看我们备好的物料。
首先是故事的海报,符合电影质感和要求,品质要高。比如,我们使用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组。
其次,与海报相应的,是剧照,高清晰的剧照,符合电影质感,这比一般节目要求要高一些。
第三,故事图谱和人物图谱。比如《智取威虎山》、《平凡的世界》、《烈火中永生》等等,每一期播出之时,为了让观众更好了解故事和背景,这些图谱会随着播出上线。
第四、故事和主持人金句,励志性的语言。比如《平凡的世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这些金句,是经典作品里的精髓,也是容易引起大家共鸣的情感点。
第五、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播出之后,同步推出的,是对本期节目故事的一个提炼和梳理,这些故事和细节值得大家进一步阅读和转发。
第六、评论员文章。通过专家收看我们节目,专家的有感而发也是节目传播的重要信息。
当然,还有短视频。
第七、微信、微博传播的短视频、碎片化视频。
第八、抖音,短视频传播。
正是有了充足的物料,加上网络上自发的评论和点赞,从而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网络到纸媒,多层级多渠道的传播裂变,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最后,我想以一个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感人的瞬间结束,记得在做《横空出世》时,大家对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邓稼先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隐姓埋名20余年,所以当讲到邓稼先老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向他的爱人说:“要是有来世, 我还是选择中国, 选择核武器事业, 选择你”,大家深深感动。而节目中,我们还采访到了邓稼先的同事胡仁宇院士,胡院士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大干一场,悄然离去”,大干一场说的是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悄然离去说的是如今核事业成功了,功劳一定是所有人的,是大家的,我老了,该悄然离去了。大家真的都被他们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此生,唯祖国不可辜负。而我们,在感动之余,在内心被触动之后,也要有责任讲好他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