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节目将从“节目内容模式”和“融媒体传播”两大部分进行创新升级:
一、节目内容模式上的创新升级:三大延展;两项升级;一个新环节
(一)三大延展:选题的延展;书信的延展;回信人和访谈嘉宾的延展
1. 选题的延展:第一季和第二季的选题集中在1949年前牺牲的革命先烈。第三 季的选题范围延展,将选择的视野拓展到为新中国成立牺牲的先烈们和为新中国建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英模等,增加节目的贴近性和时代感。
举例1:郭永怀烈士(1909~1968),“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空难死讯让周总理失声痛哭。而人们在找到他的遗体后,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将他们分开后,赫然发现装有中国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当年郭永怀在钱学森先生的号召下回到祖国,并将他的全部财产4.8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1968年,郭永怀将他唯一的女儿郭芹送到呼伦贝尔插队,当时郭芹只有17岁。那年冬天,在遥远寒冷的草原,郭芹想要一双过冬的棉鞋,就给父亲写信。郭永怀收到来信后,给女儿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布鞋暂时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手好了没有,初劳动时要注意,过猛和粗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浓浓父爱,跃然纸上,但是没想到这却成为了郭永怀的最后一封家书。一个多月后郭永怀牺牲,他的女儿郭芹再也没有盼到父亲答应给她买的那双过冬棉鞋。
举例2:彭加木(1925~1980),生物化学家,曾15次进入新疆进行科学考察。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1980年6月17日,为解决科考队的饮水困难,继续东进考察,彭加木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不幸失踪。1982年被追认为烈士。1956年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在写给郭沫若院长的请愿书中,他写道:“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的勇气!”
这些先辈们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跨越时空的回信》第三季将选题从讲述烽火年代革命先烈的故事,延展到讲述更多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
2.书信的延展: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特殊久远的战争年代,留下的珍贵信件并不多,而且越往现在,写信也越来越少。第三季延展书信的范围,由传统的信件向更广阔的题材拓展。比如,口信、日记、演讲、申请书、发表的文章等,不因信件局限选题,选择最具感染力,最立体生动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
3.回信人和访谈嘉宾的延展:选题的延展也让我们找到嘉宾后人和历史亲历者的几率变大。从家庭角度、同事/战友角度、亲历者角度讲述鲜为人知的情感故事、揭秘人物背后的历史。比如,前面提到的郭永怀烈士,请到现场参与访谈的除了他的后人之外,还可以邀请他现在仍然健在的同事,他亲身教授过的学生等。新中国成立后选题的拓展,也让我们的回信可以有多重视角。在一些选题上,除了后人回信外,还可以有这位烈士所在的行业代表进行跨越时空的回信,告诉他们为之奉献的事业如今是什么模样。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相互勾连的格局更上一步。
(二)两项升级:现场互动元素的创新升级;书信诵读表现形式创新升级
1.现场互动元素的创新升级:历史物件或情景道具搬上舞台、视频影像资料现场播放等,真实再现,增强节目的历史厚重感。
2.书信诵读表现形式创新升级:根据书信内容,多样化呈现。充分运用小话剧演绎、虚拟影像等手段让书信诵读更具代入感。
3.一个新环节:加入寻找回信人的纪实记录环节。两季节目做下来,很多观众都好奇来到节目的回信人是怎么找到的,比如给李白烈士回信的苏采青奶奶;重庆渣滓洞的幸存者,小萝卜头的狱友李碧涛。他们都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邀请来参加节目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新一季,我们采用纪实记录的方式,将找到回信人的过程用VCR的方式呈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寻找”,而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在寻找中带出不为人知的烈士信息,再引入到现场进行解密。这部分的内容在节目中可能占比不大,但在新媒体上可以放大作为重点进行传播。
二、融媒体传播上的创新升级:
《跨越时空的回信》两季节目,头条:发布1922条,点击量3000万,10万+40条,百万4条,最高播放157.8万。其中在抖音上发布黄继光战友回忆黄继光战斗情形短视频,点赞量71万。在微博上:节目内容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人民网、军报记者等央级权威媒体、地方政府号、大中专院校、地方团委、各军种部队(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等200多家微博大号转发评论。
第三季将从“传奇性、揭秘性”“情感化”和“身份认同”三个方向,创新融媒体传播方式。
1.传奇性、揭秘性:不仅仅是节目短视频在各个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传播,利用节目里的一切资源,打造一到两款依托于节目的短视频节目,如解密先烈、先辈本人的传奇故事;找到回信人的纪实记录等。
2.情感化:比如回信人的身份和回信中的情感化金句先于节目播出,率先在新媒体上曝光传播,形成社会关注讨论,从小屏回大屏。
3.身份认同:通过话题引导观众通过社交平台表达爱国情绪,得到每个中华儿女一份子都要身体力行,守护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和伟大的建设成就的社会身份认同。比如打造微信小程序《笔尖下的新中国》,以一封封先辈们留下的书信为切入点,由明星或主持人作为领读人,让网友参与诵读,表达爱国感情。形成话题流量,吸引媒体和网民进行“自来水”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