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大海叫做原汤。此刻这原汤中的一切事物就这样熊熊燃烧着。”知名科幻作家韩松的小说《红色海洋》描绘了这样一幅惊人的画面:核战争摧毁了陆地生态系统,整个地球被上涨的海水吞噬,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鱼一样的水栖人,适应极端的海底生存。 海洋也不再是宁静的蓝色,而是充满了灼热的火焰……
“我们的气候正在熊熊燃烧。海洋热量正在打破纪录。”联合国秘书长在2025年的世界气象日致辞中强调,“每个国家都在感受这些影响——无论是被大火焚烧,被洪水席卷,还是被前所未有的风暴袭击。”
“科幻小说已经不再是文学性的描写,而是变成了现实中的灾难。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未来地球将不再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是如《红色海洋》中所描绘的世界,人类将面临计划性的生存,甚至是灭绝的可能。”韩松日前在“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论坛视频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
“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论坛是“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和快手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这个论坛以“直面地球沸腾时代”为主题,聚焦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与未来地球。论坛特别邀请了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陈楸帆,以视频形式分享科幻创作与气候变化、未来地球的关联。
模拟的未来
如果我们正走向一场巨大的灾难,谁能真正想象出那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需要小说了。陈楸帆在谈到科幻的功能时,提到科幻小说的一个独特作用——作为“未来模拟器”。它让我们得以在想象中测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看到不同的社会结构在气候压力下如何运作。当科技、国家和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科幻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应对现实问题的可能。
韩松解释道,例如持续升温的气候问题,小说里它可能在某个节点反过来,气候发生突变,让地球重新变成历史上的大冰球,使人类陷入毁灭的边缘。这种未来的设想,虽然听起来遥远,但实际上却是基于当前科学研究和环境变化的推导。
韩松2004年出版的《红色海洋》、陈楸帆2013年出版的《慌潮》都属于气候变化主题的科幻小说。与传统科幻小说不同,这两部作品很少聚焦于虚构星球或未来科技,而是在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环境危机话语中,阐述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气候变化小说也称cli-fi(为英文climate fiction的缩写),即关于气候变化主题的小说。最早在2008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自由撰稿人丹·布鲁姆首次提出了Cli-Fi这个词,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到2020年,布鲁姆发布的Cli-Fi报告显示,这一类型的小说已经遍布多个语言领域,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挪威语、芬兰语、西班牙语、汉语和瑞典语等,且数量持续增长。
“科幻小说使用文学外衣,将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包裹起来,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读者接受它,尤其是孩子们。”王晋康说道,这是那些科学报告所不具备的,它有助于人们感知当下。
而近几年,这一流派也在尝试创新的可能性。例如,陈楸帆2022年出版的《零碳中国》,用AI技术模拟了未来的气候变化。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科幻现实主义的一种尝试。韩松认为,这种从现实中推导出未来真实情景的方式,创新地反映了科技与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
在中国推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战略规划的背景下,《零碳中国》将故事设定在2060年,主角阿和从2022年穿越到2060年的“绿城”,见证了中国成功实现碳中和的未来图景。在“绿城”中,空调被智能电动热泵取代,房屋用上能模仿植物叶片的墨蓝色太阳能瓦片,运用算法模型能准确预测城市中的积水、交通拥堵状况,以及人群的流向,形成可编程的城市交通系统……这部小说的创作,更是作家责任感的体现,旨在通过故事来激发公众的气候意识。
陈楸帆坦言,“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故事来帮助每个人去理解气候变化,那么我们很难凝聚成社会层面上更大的共识。”
对于科幻小说的这种强传播性,韩松表示认同。年轻的一代将成为未来更好生活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灾难的承受者。他提到,让小朋友进入虚拟世界,去体验未来的地球变化所产生的结果。让他们去操纵这个开关,能够更直观地感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尽管写作时用乐观的笔调描绘未来,但陈楸帆对现实的关注依旧深刻。他意识到,当前的国际形势可能会使全球气候协议的执行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国家的退出,或者对新能源研发的停止,可能会让我们回到化石燃料的老路上。”陈楸帆感到,面对气候变化,未来的世界并不一定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就如他在下一部小说《刹海》中描绘的,因人类没有实现2℃温控目标的承诺,马尔代夫沉入海底,成为一个象征气候变化失控的废墟。
韩松认为,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宇宙命题。他列举了人类作为气候生物,由于气候变化走出非洲大陆,并在冰川时期生存下来的过程。他进一步指出,在地球之外,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也同样受到宇宙环境变化的影响。
陈楸帆呼吁,需要通过新故事、新隐喻和新神话来讲述气候变化,凝聚更广泛的共识,改变我们面对这一挑战的方式。
叠加的未来
科幻作家总是踮着脚尖看未来。
不止气候问题,科幻作家们迫切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人工智能在意识上碾压人类,我们该如何自处?
很多人担心AI会引发大规模失业,王晋康认为这并不是最大的威胁。他解释道:“如果能通过AI创造财富并调整分配,社会动荡是可以应对的。”真正的危险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在治理上超越人类,领导地位究竟应属于人类还是AI?
对此,韩松举例说,如果AI被用于控制气候变化等目标,它可能会选择极端手段:“为了达到目标,它的推断是唯一的手段——将人类毁灭。”
王晋康认为,核武器问题与AI的副作用一样,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利刃。爱因斯坦曾警示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是棍子和石头”(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人类科技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韩松认为,爱因斯坦的话也揭示了科技向善的巨大难度。他指出,政治家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科技实现自我限制,哪些领域需要法律的束缚,哪些地方应由伦理引导,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然而,人类的道德进化仍然没有从野兽的状况中走出来,往往“一人决定,可能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王晋康还提到,当前需要关注的是淡水资源短缺和人类生育欲望降低,这些问题将带来更紧迫的挑战。
陈楸帆也对这一类多元的全球性挑战表达了关注。他提醒,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存在局限。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尽管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本质性威胁,但人类的危机感往往不够强烈。韩松认为,如果人类不能彻底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文明的寿命终将有限。
为此,王晋康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观点: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近未来进行主动干预,通过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远未来,人类是无法完全控制的,但仍然应该努力。“尽量让世界的大势发展按照我们设想的最理想的道路向下进行。”王晋康说道。
交汇的未来
如今,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鼓励不同文明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实现共同成长,这与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和合”理念不谋而合。
王晋康在谈到中华文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时,强调了中国在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韩松补充道,中国不仅是全球光伏发电和装机量的领先者,还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提出了“双碳”目标,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电动汽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受欢迎,展示了中国的示范作用。
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中国科幻作家也在积极将中国哲学融入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陈楸帆提到,万物共生,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挑战。人类如何理解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并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王晋康还提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汉字的象形特征,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他认为,这种凝聚力能够为世界提供一个团结的示范。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稳定和长时间的维持对于全球合作至关重要。
一些科学家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为“人类世”。其概念的核心在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变化的影响。本质上,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深刻失衡。
中国的科幻作家们,正把这一现代问题带到了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直面地球沸腾时代,人类不能再对未来的危机掉以轻心。正如韩松所说,这样的讨论是多么重要,因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