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作为全国首部重磅亮相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录片,以沉甸甸的历史考据、沉浸式的叙事表达和跨越代际的传播创新,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为叙事轴心,融合馆陈权威史料、三千多件珍贵文物、百岁抗战老兵和抗日英烈后人的珍贵影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立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用“四个一”总结该片的创作,即一部把“小文物”写成“大史诗”的现象级作品、一次把“单平台播出”做成“全媒体海啸”的融合实践、一堂把“国家记忆”讲到“人心深处”的生动党课、一声把“家国纪念”化作“时代奋进”的冲锋号角。
主创代表、总导演张艳菊以五组数字回顾这次创作历程,即104天的创作时间、34座城市的拍摄版图、拍摄对象中最年长的110岁抗战老兵、3000多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陈文物,以及该片播出后收获的19亿全网阅读量。她表示,这些数字最终都汇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也是落在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肩上、必须传承下去的重量。创作总监闫东表示,该片结合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过程的记录,以策展人的视角,将展陈设计和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与宏大的历史事件、背景相结合,聚焦小人物里的大情怀,在个体故事中提炼家国命运。张自忠将军外孙车晴分享了自己参与拍摄的切身体会,充分肯定了创作团队细致专业、努力敬业、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并表示该片风格新颖,更像在讲故事,容易被观众接受。
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军史专家萨苏等专家认为,该片突破传统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框架,以深厚的功力挖掘新的史料史实,全面展示最新抗战研究成果,通过一场特殊的展览,勾连起抗战的历史进程,串联起中国军民、国际人士的抗战故事,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照见的方式,构建当代和历史的时空对话,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全片史料权威扎实、角度新颖精准、细节把握得当、镜头精致细腻,以创新表达重新定义了抗战叙事的美学边界和精神维度,是一部具有标杆性意义的纪录片精品。与会嘉宾还围绕博物馆展览的影视化创新展开探讨,认为博物馆展览可以通过影视化的方式走向大众、走向社会,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于7月14日起在北京卫视、“北京时间”客户端,以及爱奇艺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