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培丽、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哈萨克斯坦信息与通讯部副部长Azhibayev Alan Gazizovich、亚广联的成员Tinking Tub Media Pte Ltd董事Asaad Sameer Bagharib等参加会议。整场活动中,多位与会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发表了精彩演讲。与会代表们就“一带一路”广播影视国际合作献言献策,共同寻找发展需求、探讨发展方向,并且分享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及案例,以实现合作共赢。
杨培丽:促进科技同产业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善“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合作机制
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的五年来,古丝绸之路长期积淀的丝路精神已经在各个领域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文化交流影视先行,广播影视作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之一,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大家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台网建设,优秀电视资源融合共享,包括电影拍摄、举办电影电视节等领域的多方广泛的合作,这些合作促进了各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分享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增进了民众彼此间的了解,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北京拥有中国最大的广播影视制播市场,北京的年度电影备案量、电视剧备案量、网络剧备案量分别占中国总量的40%、30%和60%。整个影视作品的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北京也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广播影视机构和企业,在北京地区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和技术设备企业的总量占中国的60%,众多的科技企业在超高清、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多频融合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优秀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播影视工作者应当以灵活开放、互学互鉴的方式推进合作,增强政策沟通,打造“一带一路”广播影视合作平台。要从共同发展受益的愿望出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技术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在广电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还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方面加强合作。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交流协调,完善“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合作机制。
邹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为广播影视领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行业践行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在“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的合作发展方面,通过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技术合作,共享创新发展经验,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广播影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持和支撑作用。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中国广播影视领域的创新日新月异,为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广播影视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从数字化向信息化、定制化创新转变,从自动向智能、智慧升级。
广科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广播影视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诸多突破。目前,正在承担超高清电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IPv6、有线/无线卫星网、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应急广播、数字版权保护、无线交互广播电视、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关键技术、5G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网络电视频率规划、3G电视、VR/AR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广播科学研究院努力拓展技术服务海外市场,积极响应技术服务“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中国广电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技术服务力,务实实现服务于“一带一路”广播影视科技发展,与沿线多个国家开展广播影视科技服务和交流合作。
2017年广科院的专家先后赴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科技成果海外推广,东南亚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寻求合作意向等事项进行专题访问。同时,广科院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简称IBO)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多层级、多频次信息沟通机制,在技术咨询服务、论坛组织、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工程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合作内容。
在承接国际化的技术合作等方面,我们与广电总局国际司、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沟通洽谈,并委派专家赴新德里参加印度国家广播多媒体学院组织的OTT及IPTV研讨会,为来自印度全国各邦的电视人员进行新媒体技术系统和业务培训,以实际行动努力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发展。
闫成胜: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用好政策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尤其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广电总局努力推进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策划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广播电视节目技术与产业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以下结合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和对外合作形成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抓住历史机遇,深化互利合作。
当前中外广播电视交流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内容交流增长迅速,服贸合作潜力巨大。近5年来,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和服务出口逐年递增,其中技术和服务出口占较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出口电视节目包括了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各类电视节目约6000万美元,2017年达到了2.1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服务贸易方面包括广播电视、海外落地项目、对外技术服务等在内,2015年最高达到了13.2亿美元,之后出现了下降,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在节目进口方面,中国每年进口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国外电视剧、纪录片及综艺节目,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进口增长迅速。毋庸置疑,内容是媒体业合作的重要合作部分,但技术和服务贸易合作合作空间更大。随着中国与各国自贸区的建立,相信媒体合作将得到不断的深化。
2、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加快,但进度参差不齐。亚广联69个成员国中,除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半数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困难,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得益于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广播电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数字化的丰富经验。在技术、设备、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需要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角度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寻求合作机会。
3、媒体融合提供的新需求。当前互联网正在加速改变着传播格局和媒介环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7.72亿,其中96%的年轻网民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订阅消费影视文化产品。媒体融合改变的媒介环境,扩大了媒体市场,也使媒体主体更加多元化,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需要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新媒体,不断拓宽广播电视交流合作领域。
二是用好政策优势,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媒体和企业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
1、政策支持。为扶持文化“走出去”项目,财政部出台了《文化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经总局评选的广播电视出口重点企业可申请资金支持。2017年广电系统获得了近10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措施,为广播电视对外合作提供帮助。
2、机制推动。目前,中国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印尼、南非以及欧盟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中外媒体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总局牵头举办了中俄媒体交流年、中英创意产业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2016年、2017年中国媒体交流年期间,双方围绕新闻报道合作制作、互译互播、媒体产业、新兴媒体等十个主题开展了260余项合作。我们还积极推动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成立媒体合作委员会,为深化与相关国家的媒体合作持续发力。
3、工程引领。2014年,总局启动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在新闻报道、内容创作、媒体活动、节目译制播出、技术服务和设备出口等五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三年来推动实施了300多个合作项目,其中影视服务项目约占10%。我们还在老挝、英国、捷克等20多个国家开办了电视中国剧场,在拓宽国际优势影视节目海外播出渠道的同时,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平台。
三是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合作潜力。
近年来,尽管大众媒体技术与产业合作不像新闻与节目合作那样引人注目,但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地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1、如云数传媒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成功的将中国广播电视标准推广到老挝、柬埔寨等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运行模式。2017年云数传媒老挝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了250多万美元,用户规模达到13万户。目前该公司还在积极开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国的市场。
2、数码视讯把技术设备推向世界各地。数码视讯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已进入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于全球8亿用户。2017年总收入达到了2.1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达到了1300万美元,年均增长率是10%。
3、四达时代成为非洲地区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近年来,四达在非洲地区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业者的高度关注,2017年进入非洲以后,四达时代已经在30多个国家注册成立了公司,开展网络系统集成、付费电视等相关业务。